汉末三国并立局面形成的经济与地域因素
当时,洛阳、长安两个汉时都城被董卓及其部将焚烧破坏。长安城内成了战场,洛阳城内颓墙破壁、满街蒿草,留下官员仅靠樵采为生。东汉献帝只有依靠曹操,移驾许都,以此为都。
按当时形势,在黄河流域可供作为都城选址的区位有长安、洛阳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处的黄河两岸之地。而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在四川盆地、两湖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已形成三个经济中心,加上有秦岭、大巴山、桐柏山、大别山诸山与淮河,使其与黄河流域相隔离,为政治分离与割据创造了条件。
魏在取代东汉以后,魏文帝曹丕定都于洛阳,原因在于魏武帝曹操选许都为京都是在与群雄争夺之时,其时长安、洛阳处于被毁弃而一时尚难以恢复之际,是一种临时举措。从汉献帝到许都至魏取代汉之间已有25年,经济、人口已有很大恢复与发展,加上北方已经统一,三足鼎立之势已成,形势相对稳定,故魏已有条件大兴土木建设新都。如选在长安,则蜀即在秦岭之南,在陇西仍有相当影响,对长安有极大威胁。另外,长安离东吴过远,不利于对吴的挟制。故曹丕决定在洛阳兴建官室园林并定为都城。
蜀主刘备定都于成都。成都是四川唯一的较大平原所在。水利与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农业高产地区,物阜民康,号称天府之国。其境外有山地环绕,易守难攻,对蜀的分立而言是个优越的地理区位。但是,蜀国与魏、吴相比,仍然地狭人少、国力较弱。特别是在失去荆州之后,只能持守势。虽然有有利的地理条件,但内部因后主刘禅无能失政,外有邓艾奇兵偷越疏于防守的阴平险道,终于为魏所灭。
吴原来占有江东,定都建业,中间短期曾移至武昌。江东地区是孙权的基地。建业有大江之阻,山势所依,成为“钟阜龙蟠,石城虎踞”,地理区位十分优越。而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在江东地区的上流,有长江相连,顺水而下十分方便。因此,虽有江东而不能控制荆州是不稳定的,只有控制了荆州才可使江东安全。但两相对比之下,江东地区人口、经济都优于荆州,故东吴绝大部分时间以建业为都。后来西晋灭东吴的主力部队就是从上游沿江而下的事实也说明,在失去中游的荆州后,下游的建业也就岌岌可危了。
正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四川盆地与江东的长江三角洲,由于当时经济和人口的人文地理条件及自然环境相结合,在中央政权衰落时,为分离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这些地区的中心,自然也就成为首都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