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建都的人地关系探讨
从这么长的历史、这么多的王朝更迭以及这么多的首都变迁来看,其中有些规律性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人地关系值得探讨和研究。
从地理条件看,这个三角形的西北边是介于河北西南部、山西东南部之间的太行山,其东边是山东泰山西部与平原相交的低地,东南边则是黄河与淮河之间向东南倾斜的坡面,上面无明显界限。
这个三角形正是黄河出了三门峡以后,进入华北大平原的顶部,向东北进入海河流域,向东南进入淮河流域,黄河恰好居于其中。
这个三角形也是山地与黄土高原向平原过渡的地区,地势平缓。这里与其东面地区相比较而言地势较高,可以免除水患。所以,该地区在当时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人口亦较多,这为当时三个奴隶制王朝首都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其首都放在洛阳、安阳及其附近地区的时间最长,而放在商丘附近则较短。洛阳是黄河及其支流伊洛河所形成的小平原所在地。其东有嵩山,西有崤山,南有熊耳山,北有黄河,可以说四面有山河作为屏障,有利于防守。其东西,不仅伊洛河下游接近人黄河处,两岸狭窄,其沿黄河南岸往东进入黄河平原的通道是北为黄河,南有山地,是后来的虎牢关的所在地,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洛阳对东部的平原可以说是居高临下,起着控制作用,宜作都邑之处。东汉班固形容该地为:“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安阳在其三角形之东北,位于太行山东麓,黄河在其东侧,由西南流向东北。从太行山发源的河流中,卫河在其南,漳河在其北。其形势是北靠山地,面临平原,三面有河流。在太行山东麓受迎风坡降雨影响,雨水条件好,地势高无洪水泛滥之灾,有利于农业生产,又有利防守与控制广大平原,其重要性仅次于洛阳。
商丘一带是平原沃野,地势低平,河川纵横,虽然易受洪涝灾害,不利防守,但其区位接近淮河与长江,是中原向东及东南发展的最重要的前进基地。正是这种原因,三代将其作为首都的选择地之一。
这个三角形地区在当时虽然是经济发达的农业地区,但是因黄河横贯其中,中心部分易受灾害,因而首都多选在其顶部与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周的兴起,取代了商,但其基地却在渭河平原,与东面的黄河下游平原不仅相距三百公里之遥,而且又是豫西山地,交通困难,联系不便,这给其控制东部地区带来困难。为此,西周不得不在洛阳建一王城称为东都以控制原商之民与地。可是,当时的渭河谷地,不仅脱离夏、商中心地区,而且接近戎狄之地,结果不得不在犬戎之乱以后迁往洛阳。这说明,原来的夏、商时代的核心区开始向外扩展,在新区还不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