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国学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超级仙围观:℉更新时间:12-01 04:56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从秦汉开始,首都大多在现今的西安,而后逐渐东移洛阳、开封、杭州,从元开始而转向北京。其所以这样转移的原因何在?

在秦时,渭河流域经水利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也许其确切程度有所出入,但仍然说明它是当时的渭河与黄河下游的两大经济区之一。加上张良对关中形势的描述:“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f,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因此,西汉建都此地。

到东汉时,一方面由于战火的洗劫,长安衰落。另一方面加上黄河下游经济区的发展,而使东汉首都建于洛阳以东的这一经济区。当刘秀把河内委给寇恂时,说是:“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渡而已。”可见这一经济区的意义。

在当时,除了上述两大经济区以外,成都平原与长江中、下游两地地位日益重要,这就为东汉覆灭后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这两个地区经济地位与人口的数量远不能与中原相匹配,所以终于统一于晋。在南方长江流域,由于当时种稻没有发明插秧而是采用直播,杂草生长迅速,影响产量,所以生产远远比不上北方。从东晋以后,到唐的中叶时,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经济势力日益重要,并成为供应首都漕粮的主要地区。如《新唐书》提到:“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以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唐以后的五代和北宋,由于北方在传统上一直称为中原之地,加上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经济区仍起着相当作用,为了便于就近利用江南的供应而使首都离开长安、洛阳而转到开封。

金的入侵,北宋的覆灭,这时南方又完全采用插秧,广泛种植优良品种以及灌溉事业的发展,为南宋偏安江南与金对峙提供了经济基础。元统一全国后,由于政治等原因而建都于北京,使得首都与重要经济区相脱离,但是大运河的存在却弥补了其不足,否则就无法供应京畿的军需民食。由此可见,我国历朝京都变迁与经济区的开发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经济区的所在位置与地理条件是紧密相关的。

标题: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