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故宫内的八旗亭与八旗制
盛京故宫院内大政殿东西两侧,依序排列着十座亭子,人们习惯地称它们为“十王亭”,或“八旗亭”。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在皇宫大院内建这十座亭子呢?这与清朝的八旗制度关于,是依据努尔哈赤创建的军队组织而建造的。
八旗亭的来历,与军队建制有密切关系。公元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东北及各部的战争中,首先把军队编成四个方面军,并以黄、红、白、蓝四种旗帜为标志加以区别,这样就产生了四旗。旗,满族称“固山”,它的基层组织是“牛录”,汉译意为。箭的主人”,来源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生产组织。女真人以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主要生产手段,在狩猎时,每10人为一队,队中每人拿出一支箭交给射猎技艺最高、并有组织能力的独自一人,而这个人就是这个“牛录”的“额真”(主人)。
努尔哈赤在创建军队时,把每300人编成一个牛录,任命一人为“牛录额真”,来统辖这个牛录。每5个牛录(即1500人)为一个“甲喇”(汉译意为“队”),每支甲喇指派一人为“额真”,叫做“甲喇额真”。5个甲喇(即7500人)再组成一个“固山”,这就是旗。旗的首领被称为“固山额真”。固山额真之下,还要设两个“梅勒额真”(即副主人),作为固山额真的助手。
清入关以后,牛录额真改称为“牛录章京”,甲喇额真改称为“甲喇参领”,“固山额真”改称为“旗都统”,“梅勒额真”改称为“副都统”。这些制度表现在旗帜上,凡是正旗(或叫整旗)均为四个角,呈正方形,彩绘龙纹、火焰;镶旗(也叫厢旗)均为五个角,其一边呈三角形,另一边呈方形。黄、蓝、白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
清入关前,除了1601年建立满洲四旗(正旗)外,1615年,又增建了四个镶旗;1635年,又设立了蒙古八旗;1642年,再添汉军八旗。以后,八旗中,又分上三旗和下五旗。
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旗直接由于在作战中,八旗军队英勇顽强,屡建功勋,已经成为后金政权的强大支柱。所以,远在赫图阿拉时期,努尔哈赤凡遇军国大事,必于“殿之两侧搭八幄,八旗之诸贝勒、大臣于八处座”,共商大计。
而八旗王贝勒,自然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充任。随着爱新觉罗氏家族中的汗位之争愈演愈烈,特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因“佐理国政”,权势日重,相互间的矛盾斗争更为激烈。在经历了两次立储失败后,1622年(天命七年),努尔哈赤不得不重申维持八贝硕贝勒“共治国政”的联合政体,并提出公推新汗的条件,进一步发挥了这种军事民主政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