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阁是怎样被发现的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独自一人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举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人物,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术史时,谁也不能不提到他,这个人就是王道士。
王道士,大约出生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死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活了八十多岁。本名王圆篆,法号法真。王道士是湖北麻城县人,从小家庭贫困,由于缺乏营养,身材矮小。《麻城县志》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因为长久没有雨水,干旱饥荒,米价飞涨,到处是荒凉衰敝的景象,他没有办法只能逃出家乡,来到大西北——河西走廊的酒泉一带。
光绪初年,他在肃州巡防营做了一个兵勇。离开军队之后,因为无家可归,也没有适宜他的事情可做,虽然小的时候读过几年书,可是在所有人都吃不饱肚子的灾荒年,很难能找到一个维持生计的事做,不得已就在当地出家受戒为道士,师傅是一个名为盛道的道士,他给王道士取了个道号,叫法真。
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王道士离开了酒泉,向西方走,不久便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他看到这里虽然经济不发达,宗教气氛却很浓厚,庙宇道观中香火不断,生活在那里的人经常施舍给出家人吃的和用的,对于一个道士来说吃上饭还是不成问题的。莫高窟环境清静祥和,当时王道士已经年近半百,对于一个一直四海漂泊的人来说,在这么一个地方安身立命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王道士决定在莫高窟居住下来。
到了敦煌莫高窟以后,王道士首先就要找一个寺庙安身,他发现这里的寺庙一共有三座,这些寺庙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上、中、下寺。因为地势好,所以上寺和中寺已经被先来到这里的藏族喇嘛占据,王道士只能在莫高窟南区北部的下寺附近住下了。
他在莫高窟南区洞窟北头的“三层楼”对面选了一块地方盖了几间茅屋住了下来。他每天打扫洞窟,然后到城里和乡下化缘讨斋。毕竟他是讲汉语的,比起讲藏语的喇嘛更容易和当地老百姓接触,所以他很快就有了群众基础,在后来的化缘与传教中,也方便了很多。为了扩大自己所熟悉的道教的影响,他想把莫高窟逐渐改造成道教的教官,就逐渐破坏掉原有的佛教雕塑和壁画,并努力自己画上去一些道教标志性的神像。为了在各个洞窟之间来往方便,他还把一些洞窟间的隔墙打通,建起一些套间的门。
由于甘肃省自古就受到西北风携带沙子的侵蚀,再加上风吹日晒雨淋,洞窟内四处都被沙子覆盖,一片残破的景象。面对着这么多的沙子,王道士自己独自一人干不完,只能请一些人来帮忙清除。1900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一个姓杨的帮工发现洞里面北侧的墙壁后面可能有一个很大封闭密室,王道士半夜和杨某一起打穿墙壁,发现里面有一个门,这个门的高度还不足以通过独自一人,门被人用泥封上了。
打开这扇门,里面有一个小洞,洞中放有白布包和很多其他的物品,这些东西都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洞中间,打开了这些白布包,发现每个布包里面都包着十卷佛经经书,还有一些绣着佛像的绢帛都被平铺在白布包下面,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宝窟——敦煌藏经洞。于是,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