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丁忧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丁忧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灵柩入土后,孝子返回家中,拜送宾客,正式开始守孝。按旧制,父母丧亡,子女要在家守孝三年,不能饮酒食肉,不能歌舞作乐,不能访友赴宴,不能赶考应试,不能娶妻纳妾,甚至不能近女人行房事。做官的则要辞掉官职,回家为父母服丧守孝,叫做“丁忧”。
丁忧守孝期间,“居倚庐,寝苫枕块”,即在父母灵旁搭建一座简陋的竹木茅草棚,内以柴草为席,以土坯为枕即可。一般情况下,不出庐寝,不与人言。服丧的头三天不饮不食,出殡后只能早晚喝一点粥,七天之后才能吃蔬菜水果。守丧期内,孝服一直要穿在身上,不能洗澡,甚至不能理发剃胡子。
总之,要用最简易的生活条件,来表示丧亲后最深切的悲痛和哀思。像这样服丧三年才算期满,届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把父母灵位移入祖庙或家庙,然后才能除孝,恢复正常生活。
为什么非要守孝三年呢?孔子的学生宰予曾经主张把服丧的时间缩短一些,遭到孔子的坚决反对,他责问宰予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的意思是,独自一人来到世上,需要父母养育三年才能离开其怀抱,父母得花费多少心血?所以父母去世后,也应为其服丧守孝三年,这样才算回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观念,对整个民族心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再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倡导和规定,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为父母服丧守孝已成为社会普遍的伦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