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家谱和族田-古代平民化的宗族组织

国学传统文化

祠堂、家谱和族田-古代平民化的宗族组织

道心天下围观:℉更新时间:12-01 00:46

祠堂、家谱和族田-古代平民化的宗族组织

宗族是古代社会最常见而又绵延久远的社会群体。不过,先秦时期的宗族主要是贵族群体的活动组织,只有贵族才搞宗庙祭祖,才有谱牒记载自己的家族世系,才有可能进行封邦赐土照顾同宗的活动,普通百姓没有这样的资格,是不能讲求宗法之礼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这个道理。

在宗族组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个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变过程,由先秦时代纯粹贵族的宗族组织,逐步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半贵族性质的士族宗族组织,进而到宋代以后日渐成为平民化的宗族群体组织。宋以来宗族组织的平民化,使越来越多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宗族活动,其最突出的表现是祠堂祭祖、修撰家谱和设立族田。

古人最重祖先,将族人团结在—起的精神感召力便是对祖先的崇拜观念。族人之间通过对共同祖先的祭祀相互之间有了亲切感,便有了血缘上的向心力,有了建立宗法组织的可能。

早先贵族宗法制时代,祭祖活动是在宗庙中进行的。宗庙是按照贵族的身份而相应建立的祭祀祖先的专门场所,国家对宗庙的规制和大小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平民则没有资格建立宗庙,只能在墓地上祭祀死去的前辈一二代而已,对再早的祖先则不能追祭,所以平民亲族间血缘上的凝聚力也就相对较弱,没有可能建立起宗法组织。

到宋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在祠堂。与宗庙不同,在祠堂祭祖,可以不论等级,不讲身份,从官员到百姓都可以参加。祠堂在战国时出现,汉代很盛行,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曾一度被禁止。

北宋进入平民社会后,因为祠堂平民性的特点,又再次恢复,其形式在理学家朱熹的规划下,也有些变化。明代中期以后民间的宗族组织很发达,所以祠堂的修建也更为普遍,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这时的祠堂也称家庙,成了民间祭祀祖先最常见的处所。

明中期以来的平民祭祖,不但可以祭祀父、祖一二代,还可以祭祀更早的老祖宗,以往对平民祭祖的那些限制也没有了。一般说来,在祠堂中祭祀的祖先,有始祖,是宗族认为最早的老祖宗,因为很多宗族都有迁徙的经历,所以始祖往往是始迁祖,也就是迁到本地居住最早的祖先。始祖之下有先祖,先祖是一些有功有德及对宗族的发展作过贡献的祖先。先祖下面有“四亲”,四亲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四代最近的祖先。这些祖先的灵牌和画像平时供奉在祠堂,到了一定的时日族人要打开祠堂对其进行祭祀。祠堂祭祖的形式有多种,有四时、清明扫墓和祖先忌日等祭祀,其中以冬至时的祭祀最为隆重。

此外,如族人考中举人进士,或者升官晋爵,或者娶妻生子,这都是光宗耀祖全族都很喜庆的事情,也要到祠堂祭祀,报告祖先神灵知晓。祭祖时要打开祠堂清扫,然后摆上丰盛的祭品,由族中的族长或尊长带领族人向祖宗遗像和灵牌行礼,宣读祝文,祈求祖宗神灵的保佑。祭祖后往往有宗族的聚餐,分食祭祀用过的祭品,并且分发胙肉(祭祀用的肉)。因为人们认为,祭品是祖先享用过的东西,里面含着祖先神灵对后人的赐福,所以人们乐于食用,以求得到祖先的保佑。同时,这种聚餐活动也可以联络族人的感情,增强族人的团结。祠堂祭祖是宗族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标签:历史

标题:祠堂、家谱和族田-古代平民化的宗族组织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