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是如何祭天的
周朝祭天的正祭于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
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
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古代最大规模的祭天是封禅仪式。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改朝换代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战国时齐鲁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史记•封禅书》有“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管子•封禅篇》则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
后世从秦始皇开始至宋真宗为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