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服饰的发展变化过程
服饰的作用,照墨子的话说,是为了“适身体,和肌肤”。《易•系辞》则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服饰还是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工具。
考古学家曾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有山顶洞人使用过的骨针,由此可知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缝制衣服了。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器上,还出现过穿衣服的人物图案。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商朝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关于服饰的资料。从出土的商朝人物雕塑上,可以看到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穿裙裳,腰间束带,裹腿,着翘尖鞋的奴隶主,和免冠、着圆领衣,手上戴枷的奴隶的形象。从这些材料看来,古代华夏族这时已经形成了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
周代留给人们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服饰制度的系统化,是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深衣式样的问世。这种时兴的衣饰,在后代又陆续演变为大袖宽衣的禅衣、腰线袄子、曳撒和旗袍。
春秋战国时代,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中国人已能相当自如地控制衣着宽窄大小,中国服饰进入了按头制帽、量体做衣的阶段。
此外,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服装改革。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下令全国不得穿原有的宽衣长袍,改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以利骑射。伴随着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带钩是束结革带用的。带钩的制作自战国以至两汉都很盛行,所以式样繁多,有些制作也很精美,成为一种优秀的工艺品。
东汉时,一种直裾的裯褕开始流行开来。裯褕的再发展,就是唐、宋时代的交领袍。汉代服装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冠制。在汉代,冠分十几种之多,如委貌冠、皮弁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巧士冠、方山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等,供不同身份的人和不同场合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紧腰身、圆领口、袍下开衩、下着裤的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着装者也显得精干利索。
在琳琅满目的唐代服饰中,胡服别具一格。盛唐时期,贵族妇女最时髦的衣服式样之一是对襟、褶领、下摆有锦边装饰、窄袖,下着带竖条的小口裤的胡服。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和蒙古族人民,在保留本民族服饰特色,如团衫、髡鬟、姑姑冠等的同时,也沿袭了汉、唐、宋代的汉族礼服制度。
清代男子剃发梳辫,着长衫。马褂在康熙以后日趋普遍,还有不带袖子的坎肩。有套裤。一般女子服饰,满族有上下连裳的旗袍,喜罩马甲。汉族妇女以南北而不同,南方多系裙,北方扎裤脚。衣有对襟、大襟、琵琶襟。裙有凤尾裙、百褶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