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体现在服饰上的等级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服饰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周朝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做了详细的明文规定,成为周代礼制的重要内容。
从隋唐时起,黄色成为君王的专用服色,隋文帝以赭黄色文绫袍为常服,唐高祖在听朝时也必穿赭黄色袍服。
唐代服装等级分明,贞观年间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官服为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三品官服紫色,四品官服绯色,五品官服浅绯色,六品官服深绿色,七品官服浅绿色,八品官服深青色,九品官服浅青色。
在服饰的等级制上,宋代是唐代的嫡传。赵匡胤即位后,将五代时卑不逾尊的服饰制度重加厘定,仅衣带的等级就有二十八种。
在服饰的等级制度上,元代独具特色。质孙服(汉语意为“一色衣”)是宫廷宴饮时穿着的服装。从天子到官宦,质孙服的面料、颜色、花纹以及装饰的粗细,皆因身份不同而不同。最漂亮的质孙服,无疑是天子所服,其冬服有十一种,夏服有十五种,包括穿红粉皮服、戴红金答子暖帽,穿白毛子金丝宝服、戴白藤宝贝帽。
官服中,装饰品发挥了特殊的效用,如一品官用雕花之玉,二品官用花犀,一直到八品用榨。龙凤纹样在平民中严格禁止使用,明柳芳绿、红白闪色、迎霜合、鸡冠紫、橘子红、胭脂红六种颜色的使用,也被限制在贵族中。服饰的等级区分是如此分明,以至陌生的人在街头巷尾相遇,凭借对方服饰便可断定其身份。
“补子”即在常服中加缀饰区别品级,是明代的发明。当时,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九品穿绿袍。这些都为清代承袭,只是略有调整而已。
平民百姓的衣服,因经济水平的不同,也有差别。秦汉时期富裕人家的男子,经常穿着宽袍大袖的禅衣,下着长裙丝履,头戴高冠,服饰质料多是上好的锦缎。而农夫们则只能穿着麻布制成的被称为“襦”的短衣和短裙裤(即裤子)。歌伎、舞女的装束,另有一番风貌,长袖宽衣束胸。无疑是为了增加舞姿的优美和艺术表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