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鞋的演变过程
鞋的历史,已十分久远。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就已经可以用草、麻、葛、木等原料,制成双层底的舄、单层底的屦和履。
到了汉代,履的家族中又增添鞋头的分叉状、双尖翘头方履“歧头履”,鞋头呈圆状的圆头鞋,以及丝线履、素履等等。
魏晋时期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北齐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谓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真正的流行却在南北朝时期。这时,高、低两种式样的靴子风靡北方中国。高靴至膝,低靴至踝,上面绣花织纹,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果之一。隋统一后,又将袍褂改作通行的装束,自此,贵族不论礼服或便服,皆穿靴子,只有在家闲居时才着鞋。但到唐朝,又一度在正式的朝服上规定,皇帝是白袜黑鞋,大臣为红袜红鞋,而平常才穿靴穿袍。
宋代在中国履制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履制的等级性大为强化,文武官员分别按品级服色饰靴边缝滚条。更重要的是,由于妇女的缠足习俗,女鞋形小而尖。弓鞋对缠足习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清时期,鞋的式样趋向精美,也趋向实用。饰有“福”字的福字履,寄托着人们对未来默默的祝愿。睡觉时穿用的睡鞋柔软舒适。大棉鞋又称“老头乐”,厚实而暖和。在寒冷的冬季,老年人穿着它能免却冻困之虞。草鞋、布鞋、拖鞋也已遍及民间,其式样与现代几乎并无二致。
高跟鞋的来历众说纷纭,也有人说高跟鞋源于中国。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旗鞋,有的跟部高达五寸以上。
在中国,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古称鞋,始于汉代。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