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传情达意之物-香包
香包,又称香囊,多数是用有丝线锦缎制成,也有极少数镂金的,还有透雕玉质的。
香包的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已是一种饰品了。
到了唐宋年间,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悬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相同,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料,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
到清代,香囊已发展为恋爱的信物了。而历史发展到近代,香包则多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作用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
香包的产地很多,其中以庆阳香包最有名。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留和手法与众不同而区分于国内其他香包,其显著特点有:
一是原始的传统生态文化味浓。民间工艺刺绣中,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如:用绿布卷成盘蛇,再扎上几朵梅花,便为龙的化身。它是龙蛇崇拜和以龙蛇为图腾的原生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遗留。
二是表现手法奇异繁多。庆阳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各种动物香包,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头狮虎,往往头比身大,有爪无腿,既不是真实形象,也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路刺成。
三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如:借老虎狮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保护自身安全;借鱼儿钻莲喻男女恋爱;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之意。
四是避邪。传统的鬼神妖魔思想,使人们以为要使孩子平安长大,无灾无难,就得靠神灵或吉祥物避邪驱鬼,消灾护身。庆阳虎、狮图案的单体香包和五毒簸箕、五毒帽等群体香包,均属于这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