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的名号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顺帝(125 -144年在位)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教,是道教定型化之始。
我们知道,信佛的僧尼有法名,信道的道士有道名。法名无姓,而道名可以无姓,也可以有姓。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几乎全都关心“人死之后如何”的问题,而道教却独树一帜,热衷于“人如何不死”的问题。许多宗教都认为,生命充斥着罪恶和悲苦,而把希望寄托在死后灵魂的安宁。
而道教却认为,生活是快乐,死亡最痛苦,因而特别讲究安神固形,性命双修,不脱世俗生活,不避婚姻家族。所以,历史上著名的道士,多有姓有名,例如创立“五斗米教”的张道陵,擅长医术的东汉方士费长房,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南朝齐粱时期的道教思想家陶弘景,成吉思汗尊为神仙的道教龙门派开山丘处机,等等。
元代以后,道教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派系。前者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信奉者不准完婚,称为出家道士。后者主张召神驱妖,祈福攘灾,允许完婚,非斋期还可吃肉喝酒,称为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既然允许传宗接代,姓氏当然不可废弃了。
宋代是道教活跃的时期。《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就有道众、真人、天师等人物出场。第二回中,更有“祖老天师洞玄真人”传下法符,镇锁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说明——这正是小说全部故事的缘起处。而且,108位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四的公孙胜,正是道教中人。
《水浒传》里涉及道教名号的远不止一处两处。可以看出道教名号与佛教名号鲜明的相异之处,即:它与俗名可并称同用。无论是公孙胜自报家门,还是吴用对他的称呼,都证明了这一条。
道名也讲究辈系,与佛教一样,各教派自立辈行次序。北京白云观收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手抄本,注明为迎宾道士粱至祥抄,时间在1926年。白云观存此《总簿》,是为了以此为根据,检验来往游方道士的真伪。因为一般真正的道士,都能说清本派源流,熟记本派谱系。如果来访的道士自报的家门及辈行与《总簿》对不上号,则其人很可能是“假冒伪劣”。
据《诸真宗派总簿》记载,截至清宣统年间,全国道教共有混元(同名2派)、尹喜(同名2派)、又二茅、静一、张玉皇高上、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正乙(同名5派)、天师正乙、张真人正乙、天师张真人正乙、天师张道陵真人正乙、天师分支尹喜、真武玄武、吕祖天仙、天仙(同名2派)、吕祖蓬莱、葛真君天台、许真君净明、果老祖师云阳、铁拐祖师云虚、何仙姑云霞、曹国舅金丹、曹仙姑清静、樵阳真人玉线、老华山、周祖灵宝、周祖铁冠、徐复阳祖师鹤山、鹤山、自然、三丰祖师自然、三丰(同名3派)、三丰祖师日新、日新、三丰祖师蓬莱、天山、萨真君西河、萨祖、龙门华山、丘祖又派、郝祖岔派、王祖岔支仑山、先天、本山、陈赵二师留传栖安、紫阳、霍山、御制九官山、彭祖真空、广慧、华山(同名2派)等,共计86派。
各派自有传承的字辈谱系。选用之字,组成五言诗句,既含教义,又合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