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身份地位挂钩的中国冠服制度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设立于夏商时代,到周代已基本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制。王室公卿为显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
从此,服装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敢僭越。
在秦始皇时代,建立了严格的衣冠服饰制度。这一时期,连体的宽袖深衣、袍服最为流行。
汉代的朝服采用深衣制,基本样式是长袍,以衣料精粗和色彩差别来表示等级,红为上,青绿次之。袍服的样式基本采用交领,两襟上叠压,相交之下;袖身部分多制作得比较宽大,形成圆筒;袖口部分则明显收缩,方便活动。
隋唐时期,中国从分裂到统一,从战乱到稳定,经济文化昌盛,服饰的发展无论从衣料还是样式,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延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此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着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质孙服样式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较为紧窄,下裳部分较短,腰间作无数襞积,肩背间贯以大珠。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下诏:衣冠悉如唐朝。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
清代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朝补服的特征。清代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袍服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如马蹄,因满族人喜骑射,把马蹄形演变在服装袖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