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起”话古城-古代城市的“风水”
在中国,风水已经成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风水学观念是建立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理论之上的,其原理无非是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气的运动变化等。受其影响,上至皇宫大院、城市的规划,下至村落位置和陵墓的选址,成为中国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观念法式”。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特殊的表述方式值得人们思考。
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环境,其位置更加注重满足居民生存的基本要求。英国的地理学家曾经在《大国都》一书中以西方的都城为例,提出了城市选址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一,叉路口,也就是指交通便利的地区;其二,谷仓,也就是指城市附近地区的粮食及其它物质财富能够基本满足城市的需要;其三,要塞,也就是指便于防守,以策安全。”
而中国在传统风水的观念下所形成的城市规划,其实已经包含了《大国都》中所介绍的三大要素,只是表述方式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风水观念中,所运用的“形势法”中包括:“觅龙、察砂、观水、点穴与取向”。
在中国的传统风水学中,通常将山脉喻为“龙”,而“觅龙”其实就是指对山脉的观察和选择。风水师口中所说的“吉龙”是指气势雄伟、形神兼具的山脉。而所谓的“砂”,统指把城市整体包围起来的群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指代东西南北方位,其中最佳选择方位应当为青龙蜿蜒,白虎驯服,朱雀翔舞、玄武垂头。从科学上来讲,中国的北方地区在冬季常有西伯利亚寒流骚扰,风水学称之为“大刚风”,而有了天然的保护屏障,自然利于人们的安居乐业。
“观水”是指风水师考察地上地下的水资源。风水学中对水的表述是:“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养万物。”水对城市而言,不仅仅只是供给人们饮用水,还可以运用到交通、景观营造、战略设防等方面,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水患的防御。在我国的文献中,对于观水的记录较多,但其核心还是在于对水的利用。例如《平阳全书》中所述:“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城),不然只是堡塞之处。”这很显然考虑到了水的交通作用。西汉人刘向所编著的《管子•乘马》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在大山之下筑城,讲究的是地势险要,利于防守;在广川之上修建,讲究的是物产丰富;而在高不近旱,下不近水的地方筑城,主要讲究的是既要水利方便,又不能受洪水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