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冷兵器的发展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大规模武装冲突地频繁爆发,军队之间作战不再满足于短兵相接,统治者们在寻求一种中远距离的打击武器,于是,强弓和硬弩也就粉墨登场了。战国时期,军官和贵族之间流行拿一种木制或青铜制的手弩来打猎或者把玩,但是,很多国家因为手弩的制作工艺复杂,且射程太短,都不予以大规模装备。成龙和王力宏的电影《大兵小将》中魏国太子就手持一把哥哥赠予的精巧手弩四处射杀敌兵,尽显贵族风范,加之演员帅气的面容,简直可以给先秦弩具做代言了。虽然别国把弩当作贵族的玩物,可是大秦却发现了弩的战略价值,他们把原先的手弩改进为以腿蹬发的脚弩,射程可达数百米远,而且集体抛射的威力丝毫不弱于长弓。
在青铜兵器里,不乏名留后世的“大明星”,矛就是其中的代表。时至今日,矛已经被看作是进攻的代表,而且,“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所衍化出的词语“矛盾”更是沿用数千年。矛本身是一种在长杆之上加装锋利矛头的武器,矛身没什么稀奇,不过“矛头”渐渐成了一种文化代指,如“矛头指向某人”“问题的关键在哪,我们就应当把矛头指向哪”。后世的人逐渐接受并习惯“矛盾”“矛头”这些词语时,又有谁了解“矛”本身是什么样子呢?
矛在最初是一种削尖了顶端的棍棒,那时的材质多以石头和木料居多,进入到奴隶社会后,矛的材质逐渐转化为青铜,结构也由顶端削尖变成在长杆上加装矛头。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矛的种类也多了起来,骑兵用的冲击矛,步兵用的步战矛,矛头弯曲似蛇的蛇矛,矛头带铜刺的狼牙矛,这些矛逐渐成为了士兵们的标准武器,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乃至车兵都能装备相应的型号。
青铜兵器中还有一种“中看不中用”的武器,那就是钺,钺的基本结构是在长杆上加装一个扁平的斧头,挥舞起来的招式也仅限于劈砍,三下不中也基本上没有后招了。所以,从作战效果上看,钺可以说是十分失败的,甚至训练一只善用钺的部队也仅需教给士兵们怎样“砍树”,学会了砍树的动作,基本上也算是精通钺技了。
当时的帝王和军队统帅也意识到了钺的这个弊端,于是,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兵器就成为了昂贵的装饰品。如果当时也有电视广告的话,那些功成名就的帝王定会手持一把通体泛光的玉钺站在摄像机前竖起大拇指说:“帝王牌玉钺,尊贵的象征,权力的代表,作为成功人士的您心动了吗?那就赶快购买一把华丽的玉钺吧,让下属更加崇拜你,让人民更加尊敬你,拥有玉钺,自信从容!”
除了玉钺之外,嵌满红铜的大型亮银色皇家钺也受到了当时尊贵人士的喜爱。据资料记载:“商代某墓葬一次出土大小青铜钺6件,大型青铜钺有2件,其中1件嵌红铜云纹青铜钺,通高36.5厘米,刃宽36.3厘米,肩厚1.0厘米,重11.4千克,它是目前所见最重的青铜钺。身厚体重,中部镂出的大口上下各排列双行利齿,上5下6共22枚(残失6枚),分别突出两面,口周一圈鱼形几何纹。上边和两侧饰云纹,纹中宽凹线中嵌满红铜(现大部腐蚀丧失)。当年在红铜衬托之下白亮的青铜纹饰漂亮、耀眼,增添了华美贵重之感。它是我国现存最早采用错金属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如此奢华的装饰性兵器,怎能不让人心动?试想一下,若“穿越”回到商朝,手持这把嵌红铜云纹青铜钺,站于高台之上,振臂一挥,台下百万雄师高呼“威武”,相信这是每个热血男儿心中的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