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盐业中心-自贡
今天,人们来到四川自贡市,总要参观自流井区的西秦会馆、王爷庙,贡井区的南华宫、贡州庙等,欣赏这些建筑的宏伟、石雕的精美细致、木雕的鬼斧神工,我们总是会叹服构建这所有的先人们,叹服他们的远见卓识、构思精细、技艺超群。
在我们惊叹先人留下的辉煌建筑时,却忽略了那些构建了自贡这一座千年盐都的人们,这些宛如瑰宝的历史建筑,只不过是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丝丝涟漪。这些人,我们把他们叫做盐民、盐商——盐业历史上演绎过的专门从事盐业的群体。
从先秦到汉唐,最早从事盐业的是一些官奴和流民,也就是当时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被官府驱役,并终身为官府凿井、煮盐,没有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无止境的劳役。因为盐业是中国封建政府的“官业”,长期占据着朝廷税收龙头老大的地位,更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这就要求政府严格掌控盐业的发展。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的卓筒井出现后,开采、煮盐变得更为便利。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由农民、工人或“农民工”开办的“民营”的井灶。按照官府分派的产盐额,生产的盐交付于官府,也就如同是定了“娃娃亲”,小的时候在自家养,长大后由“亲家迎娶到自家”。在当时,有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盐业大户出现了“至有井数十口”的现象,并开始雇少量的农民工在自己的盐场上班。
自明以后,卓筒井探索出了井深气旺的火井,也就是天然气井。于是,刚被发现的火井就被派往了“前线”,大规模地运用于煮盐。由于火井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所以,贡井日益兴旺,盐户也随之壮大了起来。盐户所雇用的雇工逐渐增多,我国贡井地区最早的“工人”和“老板”也就逐渐形成了。
到了清朝初期,很多富人将自己的资金注入了自贡这片土地,投资者纷至沓来,都想打捞这红土地中的“白金”,于是便大肆设灶煮盐。后来“川盐济楚”,将四川食盐“推广”到淮海楚地一带,于是,就形成了富甲一方、资产万贯的商业巨头,而且也壮大了盐业的从业人员。
因此,自贡盐商称之为“商”,其实是集“工”和“商”于一体,在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为当时生产力的代表,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民主革命历史舞台的那一刻,就已经成为当时生产力的代表,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画卷中,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