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间节日众多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关于
甘肃的岁时节日起源甚早,这与这一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有重要关系。从流传于甘肃的神话传说可知,早在原始社会,甘肃陇东、陇中地区就有祭龙旗、祭谷神、祭伏羲女娲,以及起源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性“节日”。
特别是,关于居于西部河西走廊祁连山下的部落酋长西王母神话,说她就是管理历法的大巫师,每到天象变化时,她便要率部落进行祭祀。后来,她创造了历法,并进行定期祭祀活动,这样便形成了当时的祭日、月、星的节日雏形。到了周代,遂演成俗,“以燔柴祭祀日、月、星辰”。
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等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于周之后都渐次演变为祭祀节日。如庆阳的公刘祭、大水的伏羲祭、秦安的迎腊、两当的蛙蛇祭都起源于原始社会,直至现在其风俗仍保留着许多原始唯美古风。
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甘肃地方志我们看出,到汉代,除夕、元旦、元宵、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主要节日的风俗内容基本定型。汉代作为科学与迷信并盛的时代,为节日风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东汉中期,民间风俗和上层礼仪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接受并沿袭下来。到了魏晋南北朝,受佛、道教的冲击,以及民族融合局面的形成,都使节日风俗活动的内容及性质发生了变异,出现了一系列宗教节日(浴佛节、中元节、三元节),而其他节日,如中秋、重阳、七夕等,都有佛、道教内容渗入,这种宗教对节日的影响,尤其在唐宋以后,表现得最为明显。
到明清,复古之风盛行,更讲究节日的宗教性、应酬性、娱乐性,节日风俗仍在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