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太宗昭陵反映了贞观年间的历史概貌
唐太宗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除了在用人方面尽力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以外,还规定了陪葬制度。他在贞观十二年(637年)的诏书中说:“又佐命功臣,或义深舟楫,或谋定帷幄,或身摧行阵,同济艰危,克成鸿业,追念在昔,何日忘之!”
这就是说,他对从各方面有功于他的文臣武将是念念不忘的。如果死后还有灵魂,“居止相望,不亦善乎”!
于是,他规定:“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寸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及以秘器,使窀穸之时,丧事无阙。”根据这一沼书,贞观年间的许多名臣,如魏征、房玄龄、李靖、李积、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虞世南、褚亮、薛收、姚思廉、孔颖达等,死后都陪葬在昭陵,另外,还有王子王妃、公主驸马等,共有167座陪葬墓。其中还有些少数民族的将领,如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等,在太宗安葬时,曾要求杀身殉葬,由于高宗不允,才到死后陪葬的。
这些情况,说明贞观年间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比较和谐。这是政权巩固的标志。
唐初,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唐太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正是唐太宗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荣立战功的标志。所谓“昭陵六骏”,就是雕刻在昭陵北麓祭坛内的6匹石刻骏马。这6匹石刻骏马,各有姿态,栩栩如生,分别在不同战场立有战功。如白蹄乌,是4只白蹄的黑色战马,是李世民平定薛仁果时的坐骑;特勤骠,毛色黄里透白,为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时所乘;飒露紫,纯红色,为李世民攻取洛阳与王世充作战时所乘;青骓,苍白色的杂毛,为李世民在虎牢关与窦建德作战时所乘;什伐赤,纯红色,是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另一匹坐骑;拳毛驹,黄色黑咀头,为李世民与刘黑闼作战时所骑。
太宗对周边各族的政策,也较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故而太宗取得了“天可汗”的地位,使长安成为各族友好往来的中心。这种情况,在昭陵也有所反映。祭坛内的14国君长石刻像,正说明太宗在各族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14国君长石刻像,根据考证为:
(1)突厥颉利可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葱
(2)突厥突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什钵芯
(3)突厥乙弥泥孰俟利毖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思摩
(4)突厥答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
(5)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
(6)吐蕃赞甫(松赞干布)
(7)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女)
(8)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
(9)龟兹王诃黎布失毕
(10)于阗王伏阁信
(11)焉耆王龙突骑支
(12)高昌、左武卫将军麴智勇
(13)林邑王范头利
(14)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
以上君长中,颉利可汗是被俘的,突利可汗是投降的,答布可汗是率众内附的。他们都在唐朝做了官,答布可汗还尚公主,成为驸马都尉。这都是太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这些君长的石像都立在昭陵,正说明唐初民族关系由紧张到和谐的转变,也是贞观年间国家强盛、太宗有崇高威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