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是如何诞生的
1857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驻京各公使馆信使往返文件收发,由中国驿站派差妥为照料,中国政府负责保护。
清政府承担了这项责任以后,经“总理各国事务门”(简称“总理衔门”)同各国使馆商定,他们的邮件由“总理衙门”交中国驿站传寄。这时,清政府正同太平天国交战,各地很不安宁,邮件安全受到影响;而且驿站的班期不定,传递速度迟慢,各国使馆很不满意。
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署”从上海移到北京,“总理衙门”决定把传送邮件事务交它办理。这就是我国早期邮政由海关兼办的原因。
海关兼办邮政初期,虽然规定了邮件资费,但没有实行贴用邮票的制度,只是加盖邮戳。当海关邮政局收寄邮件的范围扩大后,才开始发行邮票。
1878年(光绪四年)下半年,海关邮政局发行了我国最早的邮票,图案与“上海工部局书信馆”1865年发行的那种邮票相似,中间也是一条“龙”,衬以云彩,上边框内横列“china”(英文“中国”),下边框内是邮票面值几分银的英译文字。
清代邮票经常采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我国古代传说“龙”有
心鳞、须和五爪,能兴云作雨,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龙”作为自已的象征。皇帝的容貌叫龙颜,皇帝的座位叫龙位,皇帝的衣服叫龙袍等等。
这套邮票通称“海关大龙”邮票,简称“大龙”邮票。由当时“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了二十五个,印刷邮票时,掇凑成版,印完拆散。每印一次,重新排列一次顺序,各次都不相同。专收集“大龙”邮票的集邮者喜欢尽可能收集“大龙”邮票,重新组成全张来进行版式研究。
“大龙”邮票全套三枚:1分银(绿色)、3分银(红色)、5分银(黄色)。
“大龙”邮票共发行过三期。
第一期,通称“薄纸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纸质是硬性半透明薄纸,每个全张为二十五枚。
第二期,通称“阔边大龙”邮票,发行于1882年。这期邮票与第一期不同的地方是每枚邮票的票幅比第一期的纵橫各宽出2毫米,在全张中两枚邮票的距离比第一期要宽。
“阔边大龙”邮票面值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目前已极为少见。二十五枚的全张新票,存世量只有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里最著名的两大孤品之一,很久以前就流传到国外去了。
第三期,通称“厚纸大龙”邮票。发行于1883年。纸质比前两期都厚一些。全张二十枚。齿孔有两种,光齿者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模糊而不光洁的毛齿者又称“厚纸毛齿大龙”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