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北京的繁华与寺庙文化

国学传统文化

明清两代北京的繁华与寺庙文化

大帝归途围观:℉更新时间:11-30 19:36

明清两代北京的繁华与寺庙文化

元末,朱元璋揭杆而起,平定群雄,北伐大都,元亡明兴。明初定鼎南京,降大都为北平。其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成功,登上皇位。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上。

明代朝廷祀典,沿袭古制,祭天祭祖等为大祀;历代帝王、孔子、关帝、文昌、先农、先蚕等为中祀;先医、东岳、城隍、火神、龙神、窑神及历代贤良祠等为群祀。显然,朝廷祭祀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兼融佛教和道教文化。

有明一代,朝廷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佛教、道教,建立严格的宗教管理制度,设立善事院管理佛教,设立道录司,管理道教。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自然成为宗教发展的胜地。京都佛教、道教的发展,远超前代。

明代诸帝多崇奉佛教,京城佛教发展趋于极盛。从封建帝王,到民间百姓,纷纷捐资修建寺庙。自太祖立国,至宪宗成化年间,仅百余年,“京城内外敕赐寺观已至六百三十九所。”其中,隆福寺、万寿寺、卧佛寺等庙会香火兴盛。

隆福寺,座落于东四北大街,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明清两代屡有修缮。因其座落于东城,京城百姓称之为“东庙”,与“西庙”护国寺对称。该寺殿宇宏伟,法相庄严,为朝廷的香火院之一,历代香火兴旺。

清初,隆福寺农历每月初九、初十,举办庙会集市。其后,庙会集市日渐兴盛,增至每月农历逢九逢十有庙会,每月庙会期为六天。民国年间,庙会香火衰败,逐渐成为纯粹的集市。庙市日期逐渐增加,农历每月逢一、二、九、十开庙,每月庙会集市多达十二、三天,成为京城最著名的庙会之一。每逢庙市,摊商云集,入流如海。日用百货、珍奇古玩,琳琅满目;风味小吃、民间游艺,雅俗共赏。清康熙至民国年间,该寺素有“诸市之冠”的声誉。

万寿寺,位于海淀区苏州街、长河北岸,与紫竹院隔河相望,是京郊著名的古刹。该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代朝廷数次出巨资扩建,殿堂富丽。庙内园林古柏银树,枝繁叶茂,叠石为山,流水潺潺。该寺每逢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庙,其中,四月初八日为正期。是日,为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届时,众僧聚齐在大延寿殿,举行“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大法会。城乡居民进香拜佛者成千上万。寺庙前空地,临时搭建摊棚,饮食、杂货连成一片。

寺庙门前的长河,两岸高大的垂柳绿荫成行,青青的柳枝随波摇曳。庙会期正逢清明时节,长河两岸游玩踏青者,车水马龙。明代,京城谚云:“天坛游松,长河游柳”。

卧佛寺,座落于崇文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因寺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卧像,故称卧佛寺。原西廊有明代铁钟,音色优美,又称妙音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开庙,为期五天。门前自成集市,主要出售农具、山货及端午节时令鲜品。东南城一带居民多到此进香游览。

标题:明清两代北京的繁华与寺庙文化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