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姓氏起源及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姓氏是种深富文化传统内蕴的特殊社会现象,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它由家族血缘关系、精神纽带和文化传承标志,演变为单纯的个人符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早在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之时,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姓和氏。至今,我国有姓氏的历史已有数千年,有人统计,在历代文献中,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姓产生于母系社会,在姓出现之初,它只是代表一个母系群体的“公名”,其最方便的来源之一就是群体最熟悉的地名。如黄帝的姬姓来源于其氏族居住区内的姬水,炎帝的姜姓来源于姜水,虞舜居住在姚山,便以姚为姓。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是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上古时代,人们对自身的起源缺乏理性认识,也不能合理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就把某一自然现象(如鸟兽、林木、土石、雷电等)当作本氏族的祖先。氏是从姓衍生出来的氏族分支,产生于父系社会。周朝实行分封制和“赐姓命氏”,产生了大量的氏。
在上古时代,姓与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如《通鉴外纪》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的概念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原本就是氏族的族称,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血缘”和“别婚姻”,是全体氏族成员与生俱来终生使用的。“氏”是姓所衍生的氏族分支,并在宗法社会中成为贵族男子用以显示宗法身份的专称,其主要作用在于“别贵贱”,随着独自一人的社会地位而变化。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在先秦时期,姓氏只属于周天子、诸侯国君、大夫和士阶层,奴隶们是不配享有氏称的。只是后来随着部分奴隶逐渐获得人身自由,才有了以专业技术为氏的权利。这种具有等级制的规定,使姓氏本身带有了高低贵贱的色彩。
先秦的姓氏,和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则只有名称。商代时,只有贵族才称姓,因而最初所谓“百姓”指的是全体贵族。周代贵族之中,女子称姓,以别婚姻;男子称氏,以明贵贱。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公子王孙有不少沦为平民,以氏作为“别贵贱”也就失去了现实的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和户籍制,阶级地缘政治代替了氏族血缘政治,姓与氏合向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