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儒学思潮——朴学
朴学,即古朴之学,指清代学者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之学。
儒学发展到清代,“祟实副虚”的学风开始盛行,宋明理学那种空谈心性的空疏风气开始受到鄙弃,从而形成了一代新的儒学思潮——朴学。清代朴学家们打着恢复汉代古文经学的旗号,主张从儒家經典中重新挖掘其意蕴。
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在天崩地解之际开始了对宋明理学的总结与批判。顾氏针对宋明理学空谈性命的学风,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口号,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这一风气对朴学的影响很大。
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巩固,清政府加强了文化专制统治,一方面力图用程朱理学钳制思想,另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学者们为避祸,又因厌烦理学空疏,反其道而行之,兴起了重考据、主实证的“朴学”。朴学在治学上重视客观证据,反对主观武断,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形成一种精确谨慎、质朴无华的治经方法和骂实学风,有一定价值。但是,朴学脱离现实,缺乏思想创新,因而在哲学理论上显得苍白和过于繁琐,缺乏建树。
从儒学的发展历程看,儒学在封建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中断,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演变为不同的形态,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