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包公的政声政绩
庆历六年(1046),包拯在监察御史任上出使契丹。此时距宋辽两国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已经四五十年了,宋依靠向辽输“岁币”而保持了北疆的安宁。以往宋臣出使的姿态都是比较低的,而此次包拯却显得不卑不几。
其间,辽主派接待人员质问包拯道:“宋朝在雄州关上新开了一个便门,这不是为了诱我方居民叛逃,来刺探我们边境情报吗?”
包拯立即正色回答道:“涿州也曾经开过门,如果去刺探边境情报,还用得着专门开一个便门吗?”
对方哑口无言,包拯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包拯对朝廷用金钱买平安的做法十分不满。他曾经对仁宗上书道:“国家每年拿出钱来贿赂契丹,这绝不是巩固边疆的好办法。我们应该选择精兵强将,整顿边务,严阵以待,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他多次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所有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徵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要他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他还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政,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庆历二年(1042),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食盐官营后,政府将出售食盐的地方集中于少数几个店铺里,运输食盐的任务便摊派到军队和百姓身上。由于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百姓纷纷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
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包拯专门去了盐产地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收税以增加收入。仁宗采纳了包拯的提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包拯又是个至孝之人。考中进士后,朝廷先后派他为大理评事,做建昌知县。他因父母年迈,坚辞不就;又派他去监和州(今安徽和县)税。由于其父不愿意跟随他赴任,他便立即辞官回家赡养父母。几年后,父母相继亡故,他仍然坚持守孝,不肯离开。同乡父老纷纷前来劝勉,很久之后,他才听候朝廷调遣出世为官。
作为人臣,出使不侮王命,在廷上能指责皇帝不要“先入为主”;做为人子,能放弃功名利禄,守护父母十余载,皆可谓难得了。
包拯不但严于律己,还订立家训以儆后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百姓所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衙路”。
包拯除对国、对君忠心耿耿外,主要的业绩是他的明察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