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之”字普遍用于人名与五斗米道有
南北朝时期最重家讳,许多人听到别人言谈涉及他们父亲的名讳,不是狼狈而逃,就是痛哭流涕。这样的现象还传为美谈,为人所称道。
但是,在命名时,又出现父子不嫌同名的现象,其中尤以两个字的名称中盛用“之”字最为怪异,往往三四代人名中都有这个字,毫不忌避。陈寅恪说:“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关于。”(《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据陈寅恪研究,“之”字普遍用于人名,是与五斗米道关于,南北朝皆然。
南朝以琅邪王氏用“之”字最多,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希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泰之;九世有悦之、瓒之、升之、标之,唯之、逡之、玮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而大书法家王羲之这一支系信道最笃,与五斗米道缘分独深。《晋书•王羲之传》说“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很有传统,所以王右军喜欢和道士往返,流传下书经换鹅的佳话。王氏一门中又以右军之子王凝之的信仰笃诚,他任会稽内史,孙恩率兵来攻,竟不设兵守御,而是走入靖室,祈祷神道佑护,还对属下宣布:“我已请求了大道,答允派鬼兵相助,反贼马上就会不战自败。”最后被孙恩轻易攻破城池,自己也被杀害。有人认为五斗米道的孙思杀死王凝之,可见王不是道徒。这样考虑不但未细读王氏传记,而且忽略了宗教信仰与政治立场之间的本质差别。
北朝著名道士寇谦之,是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对五斗米道的教义做过重大改革。他“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魏书•释老志》),其父名寇修之,“父子俱又以‘之’命名,是其家世遗传,环境熏习,皆与天师道关于”(《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可见地无论南北,命名习惯都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人名用“之”字很普遍,不见得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而是由于一些世家大族或著名人物信奉五斗米道,命名带有标记,转而成为一种风雅时尚,趋赴的人越来越多,反而冲淡了它的宗教气氛。当时命名还不忌避的有“道”、“僧”二字,也往往是父子、祖孙共用。“道”字可能是五斗米道的印记,“僧”字则是信奉佛教,也许是沾染了道教信徒命名习惯才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