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及历史评价

国学传统文化

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及历史评价

倾覆苍穹围观:℉更新时间:11-30 16:41

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及历史评价

大宋对于辽国来说,诱惑相当大,而萧绰和耶律隆绪们的雄心也大。在那个丛林时代,这就注定了两国最终鱼死网破的宿命。经过多年准备,公元1004年9月,萧绰亲自率辽军大举南侵,大有决一死战之势。至定州(今属河北),两军相峙。辽军怕腹背受敌,提出议和,北宋新皇帝赵恒拒绝。11月,宋军在朔州大败辽军,但辽军主力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形势相当危急。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说赵恒在北宋所有帝王中“也许最为消极”,但他运气不错。当时辽国最优秀的文武大臣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已去世,赵恒被自己的能臣寇准硬拖上前线督战。当他登上澶州北城门楼时,诸军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士气大振。

更幸运的是,辽国统军萧挞凛不把大宋守军放在眼里,率数十轻骑直驱澶州城下,被一箭毙命。为此,萧绰等人痛哭不已,辍朝五日。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不得不承认吃不了对方,多数大臣主张见好就收。于是议和,主要内容有:一是辽宋为兄弟,辽帝年幼,称赵恒为兄,后世仍以此论;二是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是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四是双方在边境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辽、宋两国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上,不再强求用人民生命财产去硬抢土地。萧绰和耶律隆绪延续“景圣中兴”,北宋也接连开创盛世:赵恒在任期间,以文安邦,与辽和平,集中精力发展民生与平民文化,激励男人以读书为业,人口和税收均超过唐最繁荣时,被誉为“咸平之治”。紧接着的仁宗赵祯时期,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发展远远超过当时世界其他地方,被誉为“仁宗之治”。

宋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全世界仅有的五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全在中国(今开封、杭州、西安、洛阳和南京),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日本隋唐史专家气贺泽保观也重“仁宗之治”,而轻“贞观之治”。这种局面,是典型的双赢,世界史上也罕见。日本学者杉田正明在《中国的历史》中评论:

在军事上也处于弱势的北宋,借此保全了自身。北宋文化发展的最大原因,首先应归功于这个条约……

契丹方面在“澶渊之盟”以后,形势完全稳定下来。由此北宋和契丹政府达成南北共存的时代,确实是一个悠闲的时代……契丹帝国没有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威胁,一百多年间一直享受着美梦般的生活。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的评论角度稍有不同:

澶渊之盟是在意识形态要求之上的政治务实主义的巨大成功……最重要的是,这一条约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十分有助于整个11世纪两国的长期稳定和经济与文化的进步。

标签:历史评价

标题: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及历史评价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