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是怎样回事儿?
唐朝的危机早在“安史之乱”就开始了,近百来没得到彻底治理。“元和中兴”也只有15年,“会昌中兴”则只有现代政府一届多些的时间,不可能将百年历史积弊一扫而净。唐武宗李炎时期尚未暴露,或者说没来得及处理的积弊,多着呢!
821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前宰相段文昌等向他写信强烈推荐自己的近亲。结果却是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等登第,而段文昌强烈推荐的生源全都名落孙山。为此,段文昌举报科举不公。李恒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等人,得到举报属实的回应。于是进行复试,原榜14人中仅3人勉强及第,钱徽等因此被贬。但有人鸣不平,劝钱徽揭露段文昌写信强烈推荐之事。钱微笑笑说:
“如果我问心无愧,得官和贬官是一样。怎样能将私人书信公之于众呢?”说着将那些书信全都烧掉,时人纷纷称赞钱徽君子之风。然而,双方矛盾并未灰飞烟灭,朝中大臣与宦官从此分裂为两党,一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二是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他们两党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之异。史学界大体认为牛党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党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据说日本现代学者砺波护对“牛李党争”的研究最细致,他编了一份63人的名单,其中牛党41人,李党22人。李德裕则称,三分之一的朝臣都卷入了朋党之争。
两党分歧主要有二:一是牛党多数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通过门荫取士。二是李党主张对不听从朝廷的藩镇用兵,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因为政见不同,加上个人恩怨,两党互相倾轧。大体上说,李恒、李湛、李昂时期两党交替进退,李炎时期牛党失势,李党独掌朝政,李德裕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作风不但为反对派所恨,也为宦官所不满。如841年9月,汉江发生水灾,毁了很多房屋,李德裕认为镇守襄阳的牛僧孺有罪,再贬他回家赋闲。这显然是公报私仇,损公利己。但总体上看,李党执政功勋卓著,威震天下;牛党执政无所作为,国势日衰。但不管怎样说,两派近40年的争权夺利,加剧了政治危机,史称“牛李党争”。
唐史专家岑仲勉认为所谓的“李党”指李宗闪,李德裕属“无党派人士”,理由是李炎即位后,重用李德裕,将杨嗣复、李珏两位宰相罢免,这二人被认为是牛党。但李德裕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提议从轻发落。再说李炎也曾慕名想重用白居易为宰相,李德裕则向来讨厌白居易,便说他年老多病,表示反对。但他同时强烈推荐白居易的族弟白敏中,而白敏中被认为是牛党的重要人物。白敏中后来确实参与了迫害李德裕。李德裕确实有功,这在前文已多次可见。《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两个朋党关系网的许多细节尚晦暗不明”,“材料常常是矛盾百出和挂一漏万,因而很难把朋党的结合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甚至说“我们应该怀疑是否存在依附于牛李党争主角的巨大垂直系统的派别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