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行辈字派文化

国学传统文化

中国人的行辈字派文化

超能系统围观:℉更新时间:11-30 16:27

中国人的行辈字派文化

“行辈”是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行,指排行,是独自一人在家族中的长幼次序。表示行辈的方法主要是用字,即以字入名,通过用字区分辈分、排行。

这些字因时代不同而各有特色,在先秦时期,最常见的行辈用字是:孟、伯、仲、叔、季,如伯禽、仲山、叔向、季路等,排行长幼一目了然。之后的排行像长、次、幼、少、元等也很常见。长、元表示排行第一,如司马长卿(司马相如字);次,是次子,指排行第二,如祭肜字次孙;幼、稚,表示排行最末,如东吴孙坚的弟弟孙静字幼台、东晋葛洪字稚川;少,指弟弟,如东汉时人许荆上有兄长,他的字是少张。民间的普通百姓还常以数字为名表示排行。

魏晋以后,表示行辈的字逐渐从字转向名,这就是现在的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了。如唐代杜甫的两个儿子分别叫宗文、宗武,颜真卿、颜杲卿、颜春卿三兄弟则同属颜家的“卿字辈”。一些大家族通常规定出若干代的辈字,这样,同一家族即使历经数代,分散各地,从名称上也能分辨出辈分关系来。

行辈字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再次续字延长。除了以字入名外,以偏旁作规定也是标明行辈的主要形式,如宋代“三苏”中的苏轼、苏辙兄弟,偏旁都为“车”;再如《红楼梦》中的贾家子弟,其第二代用“亻”,第三代用“夂”旁,第四代都用“王”,第五代用“艹”旁,如贾代善、贾敬、贾珍、贾蓉等。

因为行辈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到了宋元以后,宗谱在中层以上的家族中十分盛行,甚至影响到了皇族。以清廷为例,其行辈字派也是两种方法并用,即名称和偏旁,像雍正帝一辈的名的第一个字都是“胤”,后一个字都是“礻”旁;乾隆帝一辈则是“弘”字与“日”旁。乾隆、道光、咸丰皇帝还分别规定了四代行辈用字:永、绵、奕、载,溥、毓、垣、启,焘、岂、增、祺。

从古到今,后代行辈关系最完整清楚的要属孔子家谱了。孔氏从第五十一代起,规定孔氏族人统一的辈字为:元、之、浣、思、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清朝时,原有辈字用完,乾隆帝特赐三十字用做辈字,前十字回溯自五十六至六十五代的辈字,后二十字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民国九年,又继拟二十个辈字,分别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从孔子到现在,共历近八十代子孙,其行辈仍然十分整齐。

标题:中国人的行辈字派文化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