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饼上的大文化-哥吃的不是月饼是文化!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月饼自古就象征着团圆和美好,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对于月饼由来的传说很多,但是在所有的传说中,月饼都是颇具传奇的食品。
史上对于月饼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宋代秦再思所著的《洛中记闻》,其中记述唐僖宗李俨在中秋节吃月饼时,感到口味极其鲜美。僖宗赏月时,听闻新科进士正在曲江设宴庆贺,便令御膳房用红色的绫缎包裹好月饼前去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圆形的月饼如同十五的月亮一样,象征着家庭的团圆,人们经常用它来当作节日的食品、祭祀的祭品或亲朋的互送礼品。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我国汉民族的一种共同民族亲情的心理反映。
对于月饼起源的一种说法是,在北宋时期,中秋节人们都以爬高、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再举行一种祭拜月亮的仪式,其中的贡品就有月饼。根据《燕京岁时记•月饼》中所说:贡桌上的月饼随处可见,其中大的有一尺来长,并且饼面上画有月宫蟾蜍的图案,祭祀完毕,人们共同而食的场面,这也就是中秋时节吃月饼的习俗。
相传,元朝只允许用一把菜刀。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人民忍无可忍,便想到了在八月十五互送月饼的时候,在月饼中放个蜡丸,并且在蜡丸中包好一张写有“反蒙复国”等誓言的小纸条。这种月饼在古时的温州一带被称为“三锦”,按照当地方言的发音,就是“杀紧”。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在月饼外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中国历代很注重农业,中秋节正逢五谷丰登的农收季节,农户家中常食用“芋魁”,就是我们中秋时节所吃的番薯、芋头。这两种食物因其体型硕大而圆润,常被人们比为丰收与圆满之意。而如今我们在走亲访友的时候互赠月饼,同样也具有象征圆满、团圆之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月饼逐渐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寻常百姓中秋节的必备品。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其中更是有京式、津式、苏式、广式、潮式等五大种类,有的还具有某些保健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水果月饼,是在海南等地近些年兴起的。
总而言之,中秋这场团圆的聚会,吃着月饼赏月的习俗由来已久,并且流传至今,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