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文学生命及其逸闻趣事

国学传统文化

郭沫若的文学生命及其逸闻趣事

第一中锋围观:℉更新时间:11-30 15:53

郭沫若的文学生命及其逸闻趣事

1919年9月11日,郭沫若的诗第一次变成铅字,激发了他作诗的兴趣。后来郭沫若又与田汉相识,他俩都崇拜美国诗人惠特曼,立志做新文化中的真诗人。1920年5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了一本《三叶集》,这是郭沫若、宗白华、田汉三人的通信集。

其实,在郭沫若五岁时,由于他自己的要求,人家塾求学。家塾教育本来就是以读书做官为目的的,这是从古以来的教育方针。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所谓“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之说,教育儿童就只有一个“打”字。郭沫若在家塾中虽比别人聪颖,但很顽劣,因此,入学不久就经常挨打。

他的母亲见了自然心疼,但她绝不护短,为避免他的头被打出一连串的包来,母亲给他找出一顶硬壳的旧帽子戴上。这便是他的散文《头盔》种记述的抵御刑具的“铁盔”了。

在严师与慈母的教育下,郭沫若不久便生出了读书的兴致。发蒙时读《三字经》,以后就是读五经三传,之外主要读唐宋诗和古文,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年幼的他对这些书虽不能完全理解,却能够流畅地背诵,这为他的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9年冬至1920年上半年,是郭沫若诗文创作的爆发期。诗集《女神》的主体部分及许多代表作,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如《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巢》《天狗》等等。当时,他就像“一座作诗的工厂一样”,

“诗的生产”异常兴旺。每当诗兴来时,他便像患了热病一样,发冷发热。有时提起的笔竟因颤抖得太厉害,而写不成字。有时又像扶乩的人扶着乩笔一样,写起诗来,连写也写不过来。一天,他在图书馆里看书,突然产生诗兴,便走出图书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索性倒在路上躺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一亲,去感触她的肌肤,感受她的拥抱,那样子确实有点发狂。就这样,他反复吟咏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地球,我的母亲》。

标签:美国诗人惠特曼

标题:郭沫若的文学生命及其逸闻趣事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