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与士族制度的形成
九品中正制度又称门阀制度,创建于曹魏初期。东汉时期,出现的一批大地主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称为世家大族。曹操当政时,许多世家大族认为曹操出身低微,不肯合作,使得曹操很伤脑筋。后来,曹丕篡汉建魏,采纳陈群的提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各州、各郡中正官的品评,把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被评为上等的人才将强烈推荐给各级政府,吏部选拔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者的家世情况、品级。晋以后就完全由家世确定品级,形成了重家世轻德才的风气。所谓“平流进取,望至公卿”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积弊的抨击,这样就形成了豪门世家把持各级官僚机构的局面。
到魏晋时代,地主阶级中开始有了士族和庶族之分,形成了士族制度。到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士族在经济上占有大批土地和劳动力,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高门士族世世代代担任重要的官职。
士族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他们讲究身份和门第的高低,不与庶族通婚、共坐,不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不互相往来。士族子弟不学无术,整天游荡,吃喝玩乐,纵情声色。他们“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骨脆肤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出则车舆,入则扶持”,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
南方士族势力到南朝末年才逐渐削弱。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实行了科举制度,重视门第高低的观念不复存在,士族更加趋于衰弱。到唐末农民起义时,在黄巢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士族制度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