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那些附庸风雅的小人们

国学传统文化

历史上的那些附庸风雅的小人们

荒灵灭围观:℉更新时间:11-30 15:42

历史上的那些附庸风雅的小人们

明朝人吴俨,官到至尚书,他的弟弟很有钱,然而文人总是轻视他。于是他以千金购名画《十八学士》,以装作有学问。后来,他安排酒席宴请吴俨和其他那些一向轻视他的人,酒喝到一半,故意谈画,并拿出《十八学士》来欣赏。有人说:“你凭什么知道这是一幅名画呢?”他弟弟就环顾四周说其他的事了。当时人们传为笑话。这就是中国古代成语附庸风雅的来历。

附庸风雅,可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它有三层意义:一,蒙混,假冒;二,遮蔽;三,借此说彼,暗指某人某事。人的姓名作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存在影射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人们有意以此达到某种持别的目的,尤其是政治上的目的。

历史上这种人还真不少。豪放飘逸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不仅流芳百世,当时即己名满天下。与李白同时代的某不入流者,自认为“吾善为歌诗,类李白,故自号李赤”。不明就里者,真还以为此君与李白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

这种“好风凭惜力,送我上青云”的把戏,有时还真管用。李赤的一些诗作,竟然色目混珠,被当做李白的作品流传下来,还差一点骗过了苏拭这样的大家。某日,苏拭读《李白十咏》,“疑其浅近”,后来从友人处得知,“闻之玉安国,此乃李赤诗”,才恍然大悟。南宋王应屈的《困学纪闻》,也裁录了类似的例子。李白,字太白;白居易,字乐天。于是,有张姓者,名碧,字太碧;有黄姓者,名后难,字乐地。

比这更等而下之的低劣伎俩今天也不罕见。金庸先生的新武快小说雅俗共赏,烩炙人口,长盛不轰,于是模仿、剽窃者镑拥而至。最恶劣的是,某些污七八糟之作,署名为全庸、金壤、金镐,而且故意印得模模糊糊,以期瞒天过海,骗取读者腰包里的钞票,令人愤慨至极。

标签:中国古代成语

标题:历史上的那些附庸风雅的小人们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