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传统的旗袍是什么样子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衣饰。因为满族人又叫旗人,所以就有旗袍之称。旗袍在盛京诞生并制度化,并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渐次积累而成的旗袍文化是盛京城市文化的特色。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旗袍决不是现在影视中的那种。旗袍传统的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衩,束腰,窄袖(有的带箭袖)。
旗袍便于骑射,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满族有束腰带之俗,春夏扎镂空丝板带,秋冬扎不镂空丝板带,其颜色,宗室为杏黄,觉罗(爱新觉罗皇室外支五辈之内)束红色,其他多蓝色。百姓则扎布腰带,也有的不扎腰带。
箭袖,满语“哇哈”,是满族袍褂中民族特点极其鲜明的部分,其样式为:在袖口前面,接一个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挽起,出猎、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冬天御寒。满族人见到尊者长辈,要将马蹄袖掸下行礼,称为“放哇哈”。
满族入关后,窄袖长袍不适宜农耕,一度变成喇叭袖,后来又变回窄袖,四开衩变成两开衩,甚至不开衩,下摆由宽大变收敛。但传统的箭袖旗袍是贵族、官员的常服,是一般旗人的礼服。
至晚清,一般旗人已很少穿箭袖袍。但20世纪30年代,满族仍穿直梳式的宽襟大袖旗袍,男式旗袍下摆至踝,无纹饰,女式旗袍下摆至小腿,衣襟、领口、袖边绣花纹图案。女式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成紧身贴腰,臀部略肥,下摆回收,长短适度,可以显现女性的曲线美。
至80年代,旗袍仍是各族妇女喜爱的一种时髦服装,男式旗袍只在重大的民族活动中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