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产生及早期的两个道教分支
道教是中国本土自创的一种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来源于古代社会民俗信仰、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思想渊源与先秦的道家息息相关。
老子“道”的理论是道教思想和信仰的主要来源之一,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庄子》中的仙学思想,充实了道教修炼的理论根据。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两汉时期的黄老道,以及佛教传人中国的刺激,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道教的产生。
道教的初步形成是在东汉后期,当时有两个教派,一个是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另一个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这些都是民间宗教。太平道以《太平经》为經典,五斗米道以《老子》为經典,他们都利用符篆咒水和为人治病的方式进行宗教宣传和组织工作。
早期的道教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成之初,分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派。由于东汉道教思想意识直接从社会危机和现实苦难中产生,所以决定了早期道教具有十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救世特征。
张角是太平道的创始人,太平道以《太平经》为經典,其部分思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太平道于公元184年发动黄巾起义,后来遭到残酷镇压,起义失败,于建安二十年(215年)为曹操所灭。
五斗米道是张陵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在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的,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經典,借托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传授道徒。五斗米道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底层劳动民众要求互助的性质。
由上观之,东汉末年形成的早期道教,主要活动于下层民众当中,并与农民反对中央集权专制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要求结合在一起。它的宗教活动内容比较简易,主要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阴阳五行”、“巫觋杂语”、“符水咒说”、鬼神崇拜等,在宗教理论方面虽有《太平经》这样的經典,以及奉读《老子》五千言,但总的说来比较简略、粗糙,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道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