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谥号与大臣之谥有哪些严格区别
在古代,帝王和地位身份很高的大臣都可以有谥号。但皇帝谥号与大臣之谥还是有严格的区别的。(对于什么是谥号,请参阅本站《古代的谥号是什么回事儿》一文)
皇帝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刘彻谥武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等。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谥号的字数膨胀起来。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7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治为“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到了唐宣宗李忱,其谥号增长至18个字;“元圣至明成武宪文容智章仁神聪锐道大孝皇帝”。
以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长,其中称冠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竞长达25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容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韶语如此叠床架屋地堆在一起,结果却适得其反,读者听者很难有兴趣、有能力将这一大堆字眼次序井然、一个不漏地牢牢记住。
所以,人们对唐代以后的帝王,熟悉的要么是他们的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要么是他们的年号,如康熙帝、雍正帝、光绪帝,而对那长长的谥号弃之不顾,也就不足为怪了。
与皇帝相比,臣属的谥号要简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选之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大清会典》规定“群臣谥字”为以下70字,依次排列,先后有序:
忠孝纯诚文献成宪宣昭明哲度武
烈勇壮刚果威恒毅恭敬庄端恰饮
穆厚安泰敦裕良康惠和顾温正肃
靖洁介节意僖平贞确质洁思绞密
定直义勤袭景敏理通达荣隐隐鼓
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宇,且搭配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锐、肃、毅、宪、庄、敬、
裕、节、义、靖、穆、昭、惟、恭、襄、清、修、康、
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愁、思。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宇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这样一来,谥号不仅具有特定的含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谥号之中,“文”赫然居于首位,难怪明、清时代的朝臣诸公要为谋取这一荣誉大动心思了。
相传历官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的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临终之际,得知好友杨一清将为自己向朝廷申请“文正”的诺号,感激涕零,竟然在病床上向杨磕头致谢,大失身份。
晚清重臣张之洞,自侍功冠群僚。当他得知曾国藩死后获谥“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得谥文正,那我又该得谥如何?”可怜他哪里料想得到,自己身后竟然仅得谥“文襄”,不但远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而且比李鸿章的“文忠”,还低了十多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