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的典故,萧规曹随是什么意思
萧规曹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很著名的典故,“萧”,自然是指汉代的开国丞相萧何,那么,“曹”,又是指何人呢?“萧规曹随”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经过战国、秦朝和楚汉之争,天下老百姓都已精疲力竭,渴望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当时社会上较普遍信奉“黄老”崇尚“清静无为”。汉高祖刘邦也接受这一思想,觉得管理国家也应从简,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任命萧何为相国,根据这一原则制定了治理国政的制度和政策。萧何于建汉八年后,病故前向惠帝刘盈强烈推荐与自己已有心结的曹参接任相国,而这正符合高祖刘邦留下的遗嘱。
曹参任相国后,凡是萧何立下的法度规矩都没有变更,所有照萧何的办法去处理,而他自己则整日饮酒,不怎样过问政事。这引起下属的不满,纷纷来找他问个究竟。可无论谁来,一律劝他们喝酒,不谈政事。在此境况下,连惠帝也沉不住气了,令也在朝中做官的曹参的儿子去问其父缘故。其子回家隐瞒了惠帝的话,以劝谏的形式询问父亲,话没说完就遭父亲一顿打。
惠帝知道后真生气了,在朝上当面谴责曹参。曹参谢罪后说:“请陛下考虑一下,陛下的英明神武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我怎样敢于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陛下看我与萧何哪一个更加高明?”惠帝说:“依我看,你似乎不如萧何。”于是,曹参接着说道:“陛下说的是,高帝与萧何平天下时定的法令已经俱全,而且明确无误,现在陛下只需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们这班朝臣守住职位,按部就班,遵循原有法度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和朝臣听后均表信服。
历史学家将此典故定为“萧规曹随”,成了后世相似事物的比喻。曹参这种做法,按照事物是发展的观点说,不一定全对,但萧何、曹参二人为了国家人民利益的宽广胸怀,却很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