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名称中的伦理道德意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系统中的基本概念,也主要来自儒家学派。一般地说,伦理道德讨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特殊地说,伦理道德讨论的是处理父子、夫妇、长幼、君臣、尊卑、朋友之间具体关系的准则。就前者而论,有孔子提倡的忠、恕。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怨而已矣。”“为人谋而不忠乎”,恕以待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欧,勿施于人。”就后者而论,有孟子论述的“五伦”:“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民间社会,则有人人熟知的忠、孝、节、义。
忠——“忠,敬也,尽心曰忠。““忠,无私也。”“为下克忠。”孔颖达传:“事上竭诚。”
孝——“善父母为孝。”“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言善父母者,必友于兄施有政令。
节——“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礼不逾节。”
义——“义者,宜也。也。”“为义者布施而德、夫妻、朋友之际也。”“义之实,从兄是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
伦理道德关系的建立是区分人类社会与一般动物群落的根本标志之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于此类问题的思考,经过思想家们的提炼,形成了许多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学说,同时也积淀在人民大众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及潜意识之中。作为重要的表现之一,便是古今人名中蕴含的伦理道德意味。下面仅举近现代的人物姓名为实例:
段德昌——革命烈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黄埔四期学习,参加北伐,1930年后任红军第六军军长、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员、军委分会主席团委员。1933年5月,在苏区肃反扩大化中被冤杀。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向其家属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策1号烈土证书。
李德全——女,冯玉样夫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赵祟德——革命烈士,抗日战争时,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3营营长。1937年10月,率部袭击日军阳明堡机场,击毁敌机24架,不幸牺牲。
陈裕镕——艺品人品有口皆碑的喜剧演员。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后任清华大学学校长。
李德伦——镕高望重的音乐教育家、指挥家。
马叙伦——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