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国学传统文化

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巅峰主宰围观:℉更新时间:11-30 13:16

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乱得失,深感于汉唐宦祸之烈,告诫自己的子孙道:此辈(指宦官)善类千中不过一二,止可供洒扫奔走,切切勿能重用。而且还勒下铁碑:凡宦官干预政事者杀无赦!然而,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在总结明朝败亡的教训时,特别指出:明代宦官是真宰相,是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事物是如何走向它的反面,明代宦官的权势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这和明代皇权的极端专制紧密相关。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乃借口中书左丞相胡惟庸通倭谋反,废除了宰相之职。宰相废后,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脑,而国家大政千头万绪,单靠皇帝独自一人怎样处理得了呢?于是就选用一些官员,冠以某殿某阁大学士之名,在自己身边,备顾问应对。到他的儿子成祖时;,就将之制度化,选任一些翰林院中的官,入值宫中文渊阁,参知机务。内阁由此就出现了。

内阁在设置之初,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并非国家出正式机关,只是皇帝特别简选的入值人员的办事之所,是皇帝的秘书工作班子。但到宣德(成祖孙子)以后,阁权提高,内阁大学士之下也有了官属,内阁之下设制敕房、诰敕房,房有中书舍人,负责缮录各项文书,于是内阁便变成拥有实权的职位。但内阁仍不能向各大政府机关发号施令,这与汉唐相制是大不相同的。

内阁大学士一般有四,五人,一人为首席大学士,称首揆或首辅,余下依次为次辅及阁员。入阁人选,明初制度草创时期,均由皇帝特别简选,宪宗以后,乃衍变而为廷推(会推)制度,即当阁臣缺员时,由现任内阁大学士和吏、兵两部尚书等大臣,共同强烈推荐几个候选人,由皇帝最后裁定。

若皇帝对会推结果不满意,可敕令重来,甚或干脆自行点将,把自己中意的人拉入内阁。故虽有廷推之制,实际上还是皇帝特简,廷推只在与皇帝意旨相符时才为有效。

首辅出缺,多由次辅递任。由阁员升任次辅或首辅,则要看阁员们的仕途经历,入阁先后,特别要看这个阁员能不能讨得皇帝的欢心。从阁员选任上看,也清楚地表明了内阁只不过是体现皇帝意志的工具。

标题: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链接:http://m.zhaichaow.cn/chinawenhua/35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