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兵新城官房
满清入关后,满族受汉人及其兄弟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其居室的建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城官房的建构,即是这种历史文化交融的印记。
乾隆中叶起,即准许驻防官兵携带家口,以后八旗官兵便定居下来,并建成了新城。新城满族原按旗居住,一家一户都是同一式样的“三分三”(宅院宽为三分三厘)的老官房。
“老官房”呈马鞍形,是两出水的小瓦房。一个兵丁住两间,一明一暗,中间隔扇。一进屋门为外屋,有一间半大,吃饭、睡觉、会客全在此屋。外屋西墙上设有祖宗板,上供祖宗牌位与家谱,台上摆木香碟,台沿贴着挂钱包,主人家隶属哪个旗,就贴哪个旗的颜色,有的人家炕上摆炕箱(东北地区称“炕琴”),是专放备用衣被的。进隔扇的里屋只有半间大,是家中姑娘、媳妇们回避生人的地方。一般大屋居左,小屋居右,内外有别,里外屋全是倒炕(即南炕)。后来受当地汉俗影响,有的人家把倒炕拆掉,改成了顺山火炕(西炕),炕沿下专设地炉子取暖。
老官房的瓦房院都有小门楼,磨砖对缝,十分讲究。进了大门,便是影壁,影壁将街门与屋门隔开,唯恐跑了“风水”。影壁正中设有土地爷神龛,里面供有泥塑土地爷像,影壁右面靠后地方(即小院的东南方)插着高大的“神杆”——索伦杆。杆下有石,杆上挂锡斗。原以之祭神鸦、神鹊,安放猪肉,后则变为正月十五挂红灯使用了。
另外,老官房院内有砖砌甬道,进大门左行,顺着甬道直通屋门。早先家家院内都种植葡萄树,问或养植花木盆景。正房与厢房之间也有甬道,可绕到正房屋后上茅厕。
新城满族小院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美观坚固,小巧玲珑,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了。我们从中既可看到满族老屋陈旧的影子,也可看到汉族建筑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