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时期的鲁国看世卿世禄制度是如何没落的
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正是一个动荡不宁新旧交替的时代,许多庶民出身的士人(已非西周时代之武士,而是以孔子及其门弟子所代表之文士。前者靠的是血缘宗法关系,而后者主要靠知识才能,两者区别很大),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而大显身手,推进并主持了各国的社会革新,把奴隶社会的血缘宗法的世卿世禄制度赶出了历史舞台。
鲁国本是周之嫡亲大国,是宗法制度最根深蒂固的国家,其宗族势力特别强盛,顽固地保存着世卿制度。其政权前期掌握在大宗族‘三桓’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大宗法家族)之家,后期又落到他们的家臣手中。所以国内政治比较腐败保守,内乱较剧,侯君衰弱,国势江河日下。
鲁国官制较为典型者即是公室(侯君的政府)与大夫启用许多士人担任职官。此与孔子及其庞大的政治学术集团关于。这个集团中的多数人是非出身贵族的庶民阶层。虽说孔子本人其上代是宋国的贵族世家,但其五世祖已下降为士,而他自己则“少也贱”,而今担任官职只是依靠了个人的才能——学而优则仕。
他的最高官职任过公室的司寇、司空。学生子路当过季孙氏的家臣(总管),以后死在卫国蒲邑的地方官任上,学生子游当过武城的宰(此宰是邑的地方长官,多数为侯君下边大夫们的家臣,与商及西周中央王廷的宰完全不同),学生闵子骞当过费的宰;学生冉求也当过季孙氏的家臣并任过公室左师的将领,学生子夏不仅当过莒父的宰,后来他还任过魏国文侯的老师,
任官起作用最大的是学生子贡,他以杰出的外交才能,为保卫鲁国,说动吴国发了重兵舍鲁伐齐,同时又说动越国利用时机,乘便灭吴,转过头来,凭着他三寸不烂之舌,又说动晋国遏制吴国……十年之间,纵横捭阖,五国大见消长。
可见,在士庶阶层的参政上,鲁国是走在前列并作出其贡献的。不问士人的血缘、阶层,广泛选用有才能者入仕,便成为此后各国政府争霸求存的既定政策,这就是当时的时代政治潮流,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