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旗人的名与姓
八旗的姓氏,据清《养吉斋丛录〉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敕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时,对所有姓氏进行过一次统计和归纳。
八旗的姓氏情况是:显赫的姓有诸如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富察氏、舒穆禄、完颜氏等二百九十六个;稀少的姓有精吉氏、萨尔都氏等三百四十个。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附载蒙古姓氏如博尔济吉特氏等二百三十三个姓,及高丽姓氏如金、韩、李、朴等四十三个。
另外,还附载了满洲旗分内尼堪也就是汉族的如张、李高、雷等一百六十多个姓氏。
可以看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正载姓氏六百三十三个,附载姓氏二百七十六个,再附载姓氏一百六十余个。
对于名称,当时也有规定,八旗人“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嘉庆间,曾有谕旨将“和申保”三字改为“和保”二字,将“清永泰”改为“永泰”之例。
当是时“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则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若姓然。”这种旨令,可以看出是为了巩固八旗与中原人民的等级区别制度,以示八旗的特殊地位而发布的。因为中原人民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命名习俗,那就是名称习惯用两字,加上姓,共为三字。连名带姓形成一个完整的规矩的称谓。
为了进一步区别于中原人民,清廷进一步规定,无论公文还是私函,八旗人姓氏与名称不许连用,即使是给朝廷上的题本奏折,也是只书名而不写姓。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这样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对八旗人名称,人们按中原人习惯,只称呼他的第一个字,并以为此字便是他的姓。例如被康熙称为“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的索额图,人们误认为其姓索名额图,便称之为索大人。其实这三个汉字仅仅是满语的songgotu的译音,这个词的意思是“爱哭的”。
但是后来即使为了避免误会,而将三个字的满语音改为两个汉字的名,也依然无法回避老百姓的习惯性称谓,如光绪时住北京东城金鱼胡同的尚书那桐,人们就称他为“那大人”;称那位家住菊儿胡同,各字由音到义已完全汉化的荣禄为“荣中堂”;称那位大清当今圣母皇太后慈禧的胞弟桂祥为“桂公爷”,并称他住在芳嘉园的宅邸为“桂公府”,如同后来称“段府”段祺瑞府邸的意思一样,将“桂”字当姓用了。尽管众所周知,慈禧的娘家姓为叶赫那拉。
其实不仅民间老百姓这样称呼八旗满人名称,而且就是在朝廷的官方文件中,也同样如此称谓。例如乾隆六十年正月,荷兰国赠给那位炙手可热的和珅的包括千里镜、洋鸟枪金表在内的厚礼时,《内务府奏销档》所记礼单上,就赫然记载着“阿中堂”、“和中堂”这样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