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推出午门斩首”这种事吗?
在一些古典小说和戏曲中,经常会看到“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午门成了传言中处决死刑犯的场所。实际上是以讹传讹,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午门建于明代,由永乐皇帝朱棣所建。明代,只是“廷杖”时在午门处决,但有时也会打死,所以成了杀人的地方;清代只是打仗回来庆祝在午门而已。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其坐落于京城正阳门南北中轴线上,居中向阳,位当子午,因此称为“午门”或“午阙”。午门城台平面呈凹字形,正面开三门,左右拐角处各有一掖门,因而又称“五门”。城台之上当中是一座重檐庑殿式正楼;左右两侧各有明廊三间,明廊折而向南,各有十三间联檐通脊廊庑(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又各建有金铜宝顶的角亭一座。整个建筑有楼五座,高低错落,左右辉映,崇宏雄伟,有若朱雀展翅,五凤翱翔,因此也称为“五凤楼”。
明、清时,午门是禁卫森严的重地。庶民百姓严禁靠近,文武官员不准随意行走。当时规定,工匠杂役出入要佩带腰牌,王公大臣出入必须通报姓名。违反者护军可以用红杖笞打。正中大门专供皇帝出入,其他文武百官和宗室王公只能走两侧偏门和掖门。
历史上,午门并无“斩首”之事。但是午门前的宫廷广场,明代却是对触犯龙颜的官员进行廷杖的地方。所谓廷杖,就是皇帝当廷杖责官员,是明代特有的一种惩处官员的酷刑。凡被廷杖者,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当场毙命。据《明史•刑法》记载:“正德十四年,以谏止南巡,廷杖舒芬、黄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争大礼,廷杖丰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有人根据《明会要•刑•廷杖》统计,整个明代,在午门处廷杖大臣达五百多人次,死者众多。这或许就是“推出午门斩首”这一说法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