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楼”的主要作用
“楼”,属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它的形式有城楼、箭楼、角楼、钟楼、鼓楼等。
1、城防系统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的城镇,大多有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就是说,除了用砖包砌城墙、城门而外,还修建有千斤闸、护城河、吊桥、敌楼,城门上有城楼,大的城门前有瓮城(亦称月城),有的还有箭楼。
比较大的城,四隅还有角楼。典型的例子,如老北京“外城”和“内城”共有十六门,不仅城门上有城楼,而且在大城门外,还有一道用来保护城门的半圆形的城阐,亦称瓮城。
总之,城门上的“城楼”的应用,主要是为防御外敌。有的城楼前面,还有一座箭楼,保存下来的,如天安门广场南面的正阳门箭楼和老北京内城北面的德胜门箭楼,以及东便门的东南“角楼”,均为京城守军抵御外敌的战斗堡垒。
2、统一报时之所
在古代,我国各地比较大的城,均有钟楼和鼓楼。如北京地安门外大街,至今仍耸立着两座楼,均为明清两代向北京全城击鼓撞钟统一报时的地方。其特征是:
每天日中正午时鸣钟,夜间则报更五次。清乾隆之后,则逐渐将击鼓撞钟报时的规定,改变成为只在夜间报两次更。第一次时间,在晚安人定亥时,所以将这次击鼓撞钟报时,称作为是“定更”;第二次时间,则是在每天天亮寅时之前,所以将这次击鼓撞钟报时,称之为“亮更”。
3、登高赏景之佳处
供人们登高赏景、赋诗作画的“楼”,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楼阁”。如今重建的壮丽辉煌的黄鹤楼拔地而起,耸立在长江大桥的武昌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