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消灭曹魏
诸葛亮六出祁山,始终能指挥若定,在战争中一直处于主动,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六出祁山”就与曹魏争夺关陇而言是失败了,其实,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消灭曹魏。
其一,诸葛亮力图宣扬“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政治目的大于军事目的,实质上为的是争取民心,并非真要攻城夺地。为求得蜀汉政权的合法存在,就必须不断出兵伐魏。所以诸葛亮在他一生最后的8年中,6次出兵与魏作战。
其二,诸葛亮频频出师,进得快也退得快,表明他是以攻为守。蜀、魏两国力量悬殊,蜀国只有94万人口,10万士兵,而魏国却有440万人口,60万士兵,仅在关陇对蜀作战的就有20万人。蜀国实力太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以攻为守,力战求存。
这一点,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功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毕竟难以成功,所以只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诸葛亮这些苦衷,魏延当年是不能理解的,他要真攻,诸葛亮要虚攻,关于出师路线与目标的考虑当然不同。可惜魏延至死不悟。当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之际,魏延说:“丞相虽亡,我自见在,……我自当率诸军击贼,为何因一人死就要废天下之事呢?”他拒绝接受蜀军长史杨仪节度,坚决反对撤军。后见无法制止,便率部抢先南归,烧绝褒斜谷栈道,还据守南谷口,阻击杨仪。但部众不愿自相残杀,结果兵败逃往汉中,被蜀将马岱追斩。
其实,魏延并非真反,他是要杀杨仪自代,领蜀军继续与魏争战。与魏延相反,倒是魏国的孙资、司马懿等有识之士看透了诸葛亮的心机,拿定主意对蜀采取战略防御、据险固守。
因此,虽然诸葛亮连年攻击关陇,但曹魏对关陇特别是关中的控制却是相当牢固的。曹魏不仅在关中布署重兵,而且大搞屯田,努力振兴关中。如曹睿时,派司马孚迁“冀州五千农丁,屯于上邮,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又如“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兴平东南),筑临晋陂,引淠洛,溉舄卤之地三干余顷,国以充实”。再如颜斐为京兆太守时,在长安“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并教民作车,令民养猪狗,卖以买牛,“一二年间,家家有丁车大牛”。这也是诸葛亮不能夺取关中的原因之一。
后人多对诸葛亮未获成功而遗憾,也深为他的献身精神所打动。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就表述了这种心态。现在关中岐山县五丈原建有武侯祠,内有宋代名将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40方。在汉中勉县也建有武侯祠,从杜甫的《夔州歌》中可知,唐朝时这里已是名胜之地。定军山下还有武侯墓。诸葛亮与关中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