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禀性陈独秀
1938年8月3日,陈独秀夫妇乘坐一艘由重庆逆流开出的小火轮抵达江津通泰门码头。到江津后,夫妻俩几经周折,最后寄居在陈独秀的一位北大故交家里。
有一日,陈独秀在街头闲逛,路过一家旧书店时,见到一本研究语言文字学的手稿,署名是“江津杨鲁丞”。陈独秀对杨鲁丞并不熟悉,随便翻了翻,觉得手稿还有几分可取之处,便掏钱买了下来。
数日后,陈独秀的一位好友造访。言谈中,陈独秀提到了那部手稿。没想到,那位朋友对杨鲁丞略知一二,便告诉陈独秀:“这个杨鲁丞是前清遗老,在地方上很有名望。有一年,章太炎到了重庆,杨鲁丞便带着书稿前去请教。谁知章太炎挑了几处看看,说了句‘杂乱无章’就予以退还。杨鲁丞十分生气,回江津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陈独秀听后,笑道:“如此说来,太炎倒成了个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了。杂乱无章有什么关系,我看只需稍加整理,就会顺理成章了。”
陈独秀清楚来意后,并没有马上同意。两天后,考虑到一家的生计,答应了杨家的邀请。
起初一段时间,为了“不辱使命”,陈独秀很快整理、校正了杨鲁丞的《群经大义》和《杨氏卮林》两书。至于其余遗稿,陈独秀批阅后,认为价值太小,便向杨庆馀直言不讳:“你祖父另外的手稿我全都认真看过了,多系重复古人学说而已,刨见太少,不值费心,所以,我不想再整理、校正了。”,
陈独秀出语尖锐,杨庆馀大为不悦。
先前,杨家还隔三岔五地叫仆人送些柴米油盐,从那以后便日见稀疏终于啥也不送了。
那时家里已经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书生禀性,陈独秀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其实,杨庆馀并没有善罢甘休,还去请与陈独秀有师生名分的龚灿滨去做说客,要陈独秀为书稿作序。陈独秀照样不给面子。陈独秀恪守“君子固穷”的古训,对杨鲁丞无创见、无价值的遗稿坚决不整理、不作序,足见其书生之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