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能尽体物之妙的袁白燕--袁凯
袁凯,字景文,松江华亭人,明初诗人。据《明史•本传》载,凯“博学有才辩,议论飚发,往往屈座人”。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说他“生平负权谲,有才辩,雅善戏谑”,是一位易露锋芒、直言快语的人物。有一天,他去拜访诗坛领袖杨维桢(字廉夫),看到几案上有一首时大本(名太初)所写的《咏白燕诗》,诗曰:春社年年带雪归,海棠庭院月争辉。珠帘十二中间卷,玉剪一双高下飞。天下公侯夸紫颔,国中俦侣尚鸟衣。江湖多少闲鸥鹭,宜与同盟伴钓矶。
袁凯看过后,对维桢说:“此诗殆未尽体物之妙。”维桢不以为然。评诗赏文,各有各的欣赏标准,争论往往是徒费口舌。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相同主题的作品摆在一起,高下媸妍,就能立现。袁凯回到家中,精心构撰一首,次日就献给了维桢,诗曰: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圹春入梦,梨花院落冷侵衣。赵家姐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杨维桢读后叹赏不已,“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尧山堂外纪》,见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二)。诗的大意是:
这是一只在过去王谢府第中很少见到的白燕,它在外地他乡长期飘零后飞回故国,很快就发现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三五月明的夜晚,月光如水银般地洒向江面,上下天光,浑然一色,当你越过汉水时,白色的羽翼也融入到这片广袤的银色世界里,连影子也看不见;北地的梁园,雪花飞舞,在那银装素裹的天地中,无法辨认出你飞翔的身影,天气日趋寒冷,你为何还滞留不归呢?南方已是万物复苏的春天,池水溶溶,柳絮濛漾;尽管还有几分侵衣的寒冷,但庭院中的梨花已是花开如雪,你在这样的环境中飞翔,白色的羽翼与如雪的梨花和濛濛柳絮同飞共舞,真有如进入令人陶醉的梦幻之境。汉成帝宫中的赵飞燕姐妹与人勾心斗角,心怀猜忌,那是一个硕大无朋的陷阱,你千万别向昭阳殿中飞去啊!
了解了袁诗的大意,再比较一下与时诗的不同。袁批评时诗“未尽体物之妙”,“物”之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物的外部形貌,要使人一看,所咏之物是此物而非他物,这一点,时、袁《咏白燕诗》都做到了。但这仅是低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能遗貌取神,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而要做到这一点,咏物诗对所咏之物要不即不离。元朝赵仿评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诗》说:“咏物诗戒粘皮着骨”。所谓“粘皮着骨”,就是眼睛盯在所咏之物上,能人于物而不能出于物,写得太实。以此衡量,时诗就有这种缺点,如“玉剪一双”,专写白燕的形状,紫颔乌衣专指燕子,用来反衬白燕,这些就不免粘在“燕”这种物上,简直有点寸步不离。袁诗则棋高一着,通篇似乎都没有写到白燕,但又处处都是在写到白燕。首联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点明这不是乌燕,而是“稀见”之燕,即全白色之燕。中间两联运用汉代梁孝王与文士们梁园赋雪的故事和化用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圹淡淡风”的词句,为白燕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月明、雪满、柳絮、梨花。这是一个白色的世界,白燕就在其间飞集遨游,上下翻飞,它与柳絮同舞,和梨花共色。万物衬托着白燕,而白燕则是天地间的精灵,它是那样的纯洁、灵巧而美丽。诗的尾联,以赵飞燕点明所咏之物是燕。全诗紧扣白燕来写,避实就虚,用类似国画家写意的手法,构造意境来烘托白燕特有的风采,脱略形骸,传奇神韵。此外,咏物诗还要求不离所咏之物,又不徒咏物,它还应蕴含着诗人的情思,有着某种寄托,应写进作者的思想情感,袁诗的首尾二联体现了这一点,这也是时诗所缺乏的。所以,“袁白燕”的名称并非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