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济县的唐开元铁牛简介
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的文物,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文物,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
唐开元十二年 (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令兵部尚书张说负责重新建造蒲津桥,在这里聚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在黄河两岸建了东西门,各铸铁牛4尊,并有驱牛的铁人,下边铸造“铁山”,用16根铁柱将牛腹相互连接起来,使铁牛、铁人、铁山连成一体,成为蒲津桥的“铜地锚”,将系舟的绳索改为铁链,上面铺设木板。成为坚固的铁索桥。现在出土的4尊完整无损、气势逼人的开元铁牛,仍带着泥土气息,但蒲津桥却因历经沧桑之变,被一层层厚厚的黄沙遮掩得无影无踪。
这4尊矗立西岸的铁牛,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牛与古人的生活关系密切,但是牛耕的出现却是较晚近的事,究其原因:一是牛在被驯养前,体格高大且有尖角,并非温顺的动物;二是与金属不发达关于系,牛耕的工具是犁,少了金属不行。大约到了商未周初,牛拉犁深耕的效果受到重视。
牛耕的普遍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与解放。牛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成为十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备受人们的爱护,相应产生了牛崇拜以及与牛关于的巫术活动。我国许多与牛关于的行业都供奉牛王,把它作为牛的保护神加以供奉,有的牛王竟被尊为祖师,在我国北方不少地方建有牛王庙,据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世俗诞妄”条载:“北方牛王庙,画百牛于壁,牛王居其中,则冉伯牛也。”
冉伯牛本是孔子的门生,宋代以来很多地方把它供奉为牛王,在晋南襄汾与乡宁两县交界的北峪就建有牛王庙。牛还作为镇物广泛应用于民间。在民间信仰里,人们认为牛有护宅、护身、镇水、避凶的功能,我国西南各族有在住宅的内壁、门前或屋外悬挂牛角、牛头骨的习俗。
在北方,人们认为牛有载地的神功,这是因为牛为土属,是大地的象征或大地的载体。从实物考察看,晋南临汾旧称卧牛城,在解放临汾挖掘地下坑道时,从城墙角下挖掘出卧牛一尊,即可证明。
牛与水的关系亦很密切,民间有牛能镇水的俗信。古代多以铁牛御恶龙,防水患,人们将石头或铁铸的牛塑像投入河中,防止河水冲毁堤坝或其它建筑物。据《大唐新语》卷十三载:
“平地之下一丈二尺为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各有龙守之。土龙六年而一暴,水龙十二年而一暴,……铸铁牛为牛豕之状像,可以御二龙。”
由此可见,蒲津桥开元铁牛之所以铸成“牛”状,正是来源于牛能镇水、避祸趋利的巫术心理。至于开元铁牛和铁山、铁人,对研究我国冶炼铸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