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为什么叫卧牛城?
卧牛城是邢台古城的俗称。至于何时筑城墙,筑什么样的墙,记载鲜缺。石勒都邢,大兴土木,规模十分可观。因石勒年号建平,故名建平城。
至于邢台为什么叫卧牛城?相传,很久以前,邢台一带土地肥沃,水草丰盛。常年在太行山上打猎的姬运、姬生兄弟俩,一天下山时,看到一头神牛,头南尾北,席地而卧在这里。那时,牛是丰收吉祥的象征。兄弟二人就带领一班人用智慧和勇敢战胜了兴风作浪的“黑龙”,然后大家便在神牛卧过的地方定居下来,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城镇。人们亲昵地称自己的城镇为卧牛城。
也有人说,在原始社会,邢台这儿仅是一片山清水秀,但无人居住。一天,夫妇两人携带孩子从此而过,见一黄牛腰肥体壮,和善可掬,面南而卧。于是他们一家决定择此而居。这个故事流传之广,足见劳动人民对黄牛的特殊感情。
至今,邢台市南面有“东牛角村”、“西牛角村”,市北面有“牛尾巴河”横贯东西,市内有“牛市街”、“拴牛橛”、“牛心坑”、“牛蹄坑”等地名。另外,还有一些变化的地名,如“南长街”、“北长街”,传说为神牛的肠子变化而成,原先叫“南肠街”、“北肠街”。市郊的叔伯营村,则是当年的领袖姬运、姬生兄弟俩居住的地方。
晋怀帝永嘉年间,天下饥馑,石勒在家无法生活,就外出求生,当时他20多岁,在流浪途中被乱军抓获,后逃走,凭着自己的慓悍和机智,纠集一伙山野亡命之徒,组织起队伍,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在襄国扎下大本营。一天,石勒正在徽文殿听谋士张宾读《春秋》,忽然门尉进来报告,说有一伙孩童在门外欢蹦乱跳,口中念念有词,行动异常。
石勒听说是一群小孩,也不介意,就挥手让门尉退了出去。可是过了不一会儿,门尉又来报告,这就引起了石勒的注意。他看了一下正在聚精会神读《春秋》的张宾,就起身走出徽文殿,直奔王府大门外。张宾紧跟其后。到门外一看,只见一伙儿童乱哄哄地边跳边唱:“革在左,力在右,讓去言,或入口。”
石勒不明其意,正在纳闷的时候,多谋善断的张宾对他解释说:“革在左,力在右”是“勒”字,“讓去言是襄”字,“或入口”是“国”(国的繁体)字;并随即向石勒提议:“定都襄国,创基立业,以应天意。”石勒欣喜若狂。后来,石勒果然于公元319年做了后赵皇帝,把襄国定为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