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尚到皇帝-朱元璋的成长和奋斗史
朱元璋出身于濠州(今风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元朝(公元1271-1368年)末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公元1343年,濠州发生了大旱灾,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地里的庄稼基本上被蝗虫吃了个整洁。就在人们为怎样解决吃饭问题发愁的时候,一场大瘟疫又接踵而至,让整个濠州成为人间地狱,无家不哭丧,无人不戴孝。
朱家当然也未能幸免,短短半个月工夫,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相继去世,只有他侥幸活了下来,从此成了孤儿。这时邻居的一位老大娘过来对朱元璋说:“我看你这孩子孤苦伶仃。可眼下家家户户都遭了灾,自身难保,很难再帮助别人,也只有庙里面能够收留。你要是愿意的话,我跟皇觉寺里的一个师傅句子好话,兴许你就可以去庙里面安身了。”已经快饿死的朱元璋哪还管得了这么多,就千恩万谢地答应了。于是,朱元璋很快成了皇觉寺的一个小和尚,那年他只有十六岁。
皇觉寺虽然给了朱元璋一块栖息之地,但是庙里面的生活也是很辛苦的。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去扫地,按时给佛祖上香,还要敲钟打鼓;忙完了佛堂的事情,还要去厨房帮忙烧火做饭,还要伺候师傅的饮食起居——每天累得要死,还要经常忍受庙里面的师兄们的欺负,师傅也经常没事找事地斥责他。每到晚安,朱元璋经常独自一人坐在那里,看着天上的星空,思念去世的家人,想到自己孤苦伶仃的生活,就潸然泪下。
长期的苦难的磨砺逐渐改变了朱元璋的性格,他逐渐变得叛逆,对人世间的不合理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有一次,佛堂上面的蜡烛给老鼠偷吃了,结果朱元璋被师傅当众大骂了一顿,责怪他没有看管好。朱元璋觉得很冤枉,憋了一肚子气,心想:“这个佛祖连我点给他的蜡烛都保护不了,还算得上什么神明?连这点职责都不能尽到,还怎样能够普度众生?”于是他就想给佛像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在当天晚安,朱元璋偷偷在佛像后面写了 “发配三千里”五个大字,以示惩罚。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并在郭子兴死后成为了一支红巾军的首领。但是他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巨大。朱元璋当时的地盘,主要在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一带。当时在他的下游有以张士诚为首的武装力量,而在他的上游是盘踞今天湖南、湖北一带的陈友谅。两股势力都比他强,而且都可以赢接威胁到他。这还不算全国其他各地的地方武装和元朝的队伍。但是朱元璋沉着冷静,听从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提议,不去追求那些王侯之类的虚名,注重提高自己的真实实力,等待时机,再争霸天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朱元璋终于站稳了脚跟,逐渐形成了与陈友谅、张士诚并争天下的局面。陈友谅自认为兵多将广,根本不把朱元璋看在眼里,就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亲率大军进攻朱元璋所占据的洪都(今江西南昌),决定双方生死存亡的大战就此爆发。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朱元璋手下也有人感到畏惧,提议罢兵和解。朱元璋一拍桌子,指着那人说:“陈友谅的刀都架到我脖子上来了,我该怎样办?难道哀求他不要砍下来!我们和陈友谅早晚要有一战,逃避也没有用。反正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险境,没什么可怕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次不是他死,就是我亡,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