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其人需要再认识
潘金莲是《水浒传》中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一个女人,因而她给渎者留下的印象也差不多是最深的。尽管作者绐她定下的名分是“淫妇”?但不知为什么,她总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索,有不少人希望能够重新演绎潘金莲的故事。
第一个重新演绎潘金莲故事的,大概是“兰陵笑笑生”。他在小说《金瓶梅》中很果断地把潘金莲和西门庆从死亡的阴影中拉了出来。武松要杀潘金莲时,她已进入西门庆家做了五娘。武松错杀别人,判了徒刑。她在西门庆家演出了又一幕长长的活剧。这个版本的潘金莲故事虽然铺陈得花团锦簇,但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改变潘金莲的命运,也没有改变她“淫妇”的身份。相反,由于在西门庆家做了很多坏事,她显得比原先更加该杀,最后地也确实被刑满归来的武松给杀了,
二十世纪台湾出版的电视连续剧《新金瓶梅》就不同了。《水浒传》和《金瓶梅》中所讲到的那些事,比如,撩拨武松,私通西门庆,鸩杀武大郎,剧情中都还保留着,但事情的性质完全变了。撩拨武松,变成了对武松的真心的爱(而且武松也爱他);私通西门庆是受胁迫;鸩杀武大郎是不得已而为之。翻案虽然彻底,可惜粗制滥造,格调低下。但还是十分清楚地表现出现代人对潘金莲的一种再认识。
这种对潘金莲命运的再认识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妇女解放,使文人的目光又一次落到了潘金莲身上。在欧阳予倩的《潘金莲》剧本中,她作为不幸的女人被搬上了舞台。
现代川剧《潘金莲》则用荒诞的手法来演绎潘金莲的故事,女皇帝武则天、《西厢汜》中的红娘、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分时代,无有国籍,一股脑儿全搅到了一起。但荒诞归荒诞,搅和归搅和,主题还是清楚的,也就是对潘金莲有点儿同情,所以作者自己调侃说,这是“为偷人养汉辩护,鼓动女人回家杀丈夫”。
看起来,与封建社会相比,潘金莲在现代社会的命运要好得多。当人们用现代眼光来审视潘金莲的时候,总觉得她在可恶之余还有点可怜。因为,第一,她有点骨气。在大户人家做使女时,那个大户要缠她,她就告诉主人婆,不肯依从。第二,她有点倒霉。大户作为报复,把她嫁给了“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武大郎。有这两点,她看上武松或西门庆就不那么容易让人动怒。直到鸩杀武大郎,她才变得不可饶恕起来。不过,这仍然可以理解为是一出由于生活不公正而造成的悲剧,而不是由于潘金莲的特别可恶。•
像潘金莲一样,由于时代变迁而改变了命运的人物还有不少。比如王昭君,过去一直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在曹禺的笔下,她变成了“一个笑嘻嘻而不是哭哭啼啼的王昭君,一个促进民族团结的王昭君”。比如林黛玉,原先是“魂归离恨天”的,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她就与贾宝玉一起去海外留学了。由此看来,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真是密不可分,古人作品中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